管教|AI應否被孩子廣泛使用?從小培養孩子資訊素養成重點

撰文:小山
出版:更新:

AI生成工具愈來愈普及,教育局近日推出一份初中教材,其中使用ChatGPT示範如何作詞,例如「黃鴨歌」。有小六學生笑說「全班都會用」,平常他們已經會利用ChatGPT改正作文、解決數學難題。有小學生更從使用體驗獲得啟發。早前保良局主辦了「全港小學校際辯論賽決賽」,辯題為「小學階段是否適合使用ChatGPT作為學習工具」,保良局田家炳小學的代表學生在是次校際辯論賽中,力證ChatGPT可成為小學的學習工具而奪冠。
作者:親沚媽媽

報道指雙方在比賽就AI應用利弊多次交鋒,主辯把對手的論點包括擔心學生用作抄襲功課、資料準確性等,逐一反駁,我看過詳細報道,非常同意主辯其中兩論點,首先,主辯說:「人講話與書本記載總會時有錯誤,更重要是查證。」有關資料準確性是最值得關注的。當人們講話或書本記載時,難免會出現錯誤或者資料不完的情況。因此,重要的是要對所引用的資料進行查證,確保其真實性和準確性。而另一個論點是我認為最重要,也是這次想跟大家討論的主題。主辯提到:「抄襲等道德問題早就存在,不是AI生成工具所造成。」主辯的說法很有道理。AI生成工具在今天的社會已十分普及,並且在各個領域都有所應用。當然,學生或其他人利用AI生成工具來抄襲的現象也同樣存在,但這並不是AI工具本身的問題,而是個人道德意識的問題。

科技和誠信

隨著進入AI時代,資訊和學術誠信已成為關注的議題。很多人指責技術創新的激增導致了AI誠信問題的加劇,但有研究指出了不同的觀點。隨著課堂實踐的發展和我們現在所謂的「網路世代」或「Z世代」(指出生於1990年代末和2000 年代初的孩子們)進入學校系統,愈來愈多最新研究發現了反駁「技術決定論」這一概念的證據。技術決定論大致上是指技術決定了社會行為的觀點。一項研究調查了網路課程和面對面課程中的本科生學術不誠實行為預測因素,結果發現在線大學生實際上,比面對面學生更不容易抄襲。這歸因於現今新的課程設計更加注重學術誠信,因此線上學生多是自己報告或作品的創作者(Peled et al., 2019)。

然而,隨着AI聊天機械人涉及兒童產品的範疇,已經被廣泛使用,家長和教師擔心孩子的學習和社交行為,包括過度依賴和AI應用私隱安全等等都實屬正常。中學才開始教育資訊素養真的已經太晚了。究竟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怎樣從生活細節以至到家校合作來從小培養孩子的資訊素養呢?

正確看待這「工具」

我們需要教育孩子們去明白機器人只是「工具」而已,而且機器人的聰明程度是由人類所決定的。同時,在面對人工智能時,也需要有所警惕和適當的應對。負責《A.I. for Children》的世界經濟論壇研究員Seth Bergeson也表示,父母必須讓孩子們明白「A.I.並非萬能或完美無缺」,在使用時必須同時運用人類的智慧。

當較年輕的孩子們開始接觸現代科技時,他們可能會對人工智能的運作方式產生疑問。例如,有一次,我和大女兒一起在一間日式大型輕便服裝商店購物,店舖設置了人工智能自動收銀設備,只須把整個購物籃放在機內,不需數秒電腦已經顯示出我們所有購買的產品。女兒非常好奇問:「嘩!而家連『嘟』個條碼都唔駛啦,但係點解佢哋已經設置了咁多部自動收銀櫃枱,但都係需要員工企喺我哋背後監督呢?佢驚我哋唔俾錢?」當我還未開口回應,旁邊已經有位顧客需要店員協助,我指着那紅燈跟女兒說:「雖然AI系統係結合物件圖像識別技術,個系統利用重力感應就可以直接識別我哋購物籃𥚃面嘅物品外貌同埋數量,令到我哋俾錢更快捷方便,當然商店亦都大大減低成本。不過你睇吓,如果有貨物被遮擋,又或者當顧客使用信用卡時,自動收銀設備可能會出現錯誤。此時自助收銀機會發出紅燈提示,立即停止運作,最後都要等店員去確保機器運作正常,先可以俾個客人繼續付款,所以都需要有員工背後監督來解決問題。」這是個非常簡單的情境,讓年紀較小的子女思考人工智能的限制和局限性。

我亦發現原來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簡單的例子可讓小孩明白人工智能這工具的局限性。例如,我有時會用智能助手Siri來播放我喜歡的音樂,系統對我的聽歌習慣進行了深度學習,紀錄我平時聽歌的喜好,但是當我想播放一些平時較少聽的曲目時,很多時候智能助手都有困難揀選正確的歌曲,不能完成這個小任務。而對於高小和中學階段的小朋友,我們可以就有關智能語音小助手的話題有進一步的討論,例如,雲端存儲是一種方便的方式,可以讓我們存儲每天拍照和攝影的龐大數據。人工智能是一種技術,可以讓電腦像人類一樣地思考和學習。人工智能與雲端儲存有關聯,因為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數據來進行訓練和學習。這些數據需要存儲在某個地方,而雲端儲存正是方便的選擇,因為它可以提供容量更大、更可靠的存儲空間,並且可以隨時隨地訪問這些數據。例如,Siri、Alexa或Google Assistant這些智能語音助手。它們能夠聽懂你的話,並回答你的問題,是因為它們的後台有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存儲了人們的語音信息和相關的知識庫。這些數據庫需要大量的儲存空間,因此雲端儲存就成為了一種很好的存儲方式。然而,我們常常會注意到一些網路攻擊事件,有公司的數據被黑客攻擊,導致客戶資料被盜取或損壞。當我們看到有關這些新聞時,可以向孩子們多作解釋當中涉及的私隱安全問題。

重新思考學習目標

上星期,我跟幾位教師朋友聚會,他們討論如何識別學生使用人工智能來寫作,有些同事說可以將可疑的文章複印在機械人對話中,問是否出自它的「手筆」,另一位朋友反駁,他認為學生們已經懂得將文章及機械人重複數次的地方改寫,很難知道真正的來源。另外有些朋友提出一些建議,例如老師可以把學生平時在班上的作文比較一下,我們應該了解到學生常用的文筆,個別寫作能力,很容易便知道是否出自該學生的作品。

或許直至2023年,人工智慧驅動的系統仍然有它的局限。對有經驗的老師來說,我們仍然能夠檢測出可疑的寫作。因為很多時候,人工智慧寫作並未回應我們向學生發出的提示,或者聽起來不像是人類所寫的。然而,這些軟件是在廣泛的數據集上進行訓練的。數據集愈廣泛,人工智慧系統犯錯的可能性就愈小。遲早有一天,我們將無法分辨出差異。換句話說,老師或家長沒有必要去檢測這些模型。每次你想出一種檢測模型的方法,就會出現一種更好的模型,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學習不應該是一場戰爭,不需要追求第一,也沒有既定的「勝利」可追求。教育界需要重新制定考試評估方法,重新定義甚麼是「最好的」,更加注重過程、參賽者即場表演、面試表現、鏡頭下即場發揮創意、畫作和拍攝相片背後的故事等等。正如剛才提到,網上大學的學生比面對面的學生更不容易抄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現今的網上學生更有可能是自己作品的創新者或創作者——不管是數碼藝術作品、應用程式和網站設計等等。換言之,學習者對於學術誠信(academic integrity)的認知和他們對於學習內容的所有權感(sense of ownership)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關係:愈強的學習所有權感便有愈大的投入和責任感。加強學生或子女的學習所有權感是可以透過不同方法實現,例如,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實踐機會,令他們獲得自主學習的經驗;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進行自我評估,從而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問題,並提供相應的反饋和建議。學校可以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工具,讓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和探索。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提高他們對學習的所有權感。

其中一個最有效而實際的自主學習方法必定是支持學校修改評估制度。例如語文寫作的評估,可以增加學生口頭展示自己寫作的想法、給予自己和同學寫作反饋以及改進錯誤方面的能力。這樣做的好處是評核強調整個過程,而不僅僅是基於文章的質素。另外,很多時考試之後,學校也會安排不同的試後活動給各級學生。我們也可以建議學校加入關於人工智慧倫理的工作坊又或是類似文章開頭提及的辯論比賽,讓學生爭論一個有爭議的話題,重點是要找到支持自己觀點的來源,並在辯論期間挑戰對方的來源信譽,讓學生在暑假開始之前提高相關意識。

做家長的在準備下個學年時,可以改變孩子的學習方式。不要買一堆練習題來鍛煉孩子的語法和數學技巧,而是讓他們選一本書來閱讀,選擇他們喜歡的角色並將其與自己進行比較,找出差異。又或是讓他們計劃一個「一日遊」的行程,讓他們告訴你該帶甚麼東西、去哪裡玩、如何到達等等。沒有太多時間的話,我們也可以讓他們學習一道菜的做法,這種順序思維有助於幼兒的邏輯思考。在夏天快結束時,讓孩子們寫一封電子郵件、信件或明信片,向其他國家的朋友或表親講述他們的經歷。這種反思和真實的體驗肯定比練習題更好。

在未來的討論中,我也想進一步探討我們如何借助人工智慧技術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但無論如何人工智能仍然是需要我們監控的「工具」。就像大多數自動汽車不是為了完全無人駕駛而設計的,實際上仍需要人類在特殊情況下監控汽車;為孩子設計的人工智慧技術也一樣,時時處處也需要家長的監管,而不是孩子獨自使用。

所有與孩子成長有關的利益相關方都有責任。就像其他重要話題如身體形象和毒品的危險一樣,我們必須在商業市場甚至是聊天機器人告訴他們之前,先向孩子講解人工智慧倫理。我們需要從「如何阻止他們」轉變為「如何教育他們」。(有關調查網路課程和面對面課程中的本科生學術不誠實行為預測因素的文獻資料:Peled, Y., Eshet, Y., Barczyk, C., & Grinautski, K. (2019). Predictors of academic dishonesty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online and face-to-face courses. Computers & Education, 131, 49-59. doi:10.1016/j.compedu.2018.05.012)

原題為「AI 年代從小培養孩子的資訊素養」
《本文獲親沚媽媽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