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盲拳亂打」惹反彈 拜登背負兩大「堵華」期望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10月7日,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國際新聞集要欄目刊登短評,題為〈美國選舉對中國意味著甚麼〉,其中引述多位中外專家之言,結論很簡單:不論誰人當選美國總統,「中國有問題」已是朝野共識,預期中美關係都會惡化下去,而相比破壞盟友關係的特朗普,有望鞏固外交陣營的拜登對北京的威脅可能更甚。
就結論的前半截而言,中國的一眾官方專家當然會指出「責任完全在美方」,但兩者都殊途同歸地表示,白宮換主人不會帶來政策轉向,始終兩國角力已經觸及到政經科文教衛每一層面,全方位對抗的架勢就擺在面前。

身體力行甚麼是「美國優先」

特朗普於4年內「大鬧了」一趟雙邊關係,變相定下全新的對華互動新典範,繼任人即使有意重回原定框架,也要一邊與所謂朝野共識拗手瓜,另一邊要拆除「特朗普模式」所遺留的歷史經驗和政策架構。

↓重溫史上最混亂的美國總統大選辯論中的「精華片段」(【美國大選辯論】 約7310萬人觀看 較上屆希拉里對特朗普減一成):

+9

實則美國外交動向自有其軌跡,不是入主了白宮就能逆潮流而動。回顧特朗普於2016年競選之時,一度表明不滿盟友們沒有繳付軍費,佔了華府的便宜,而多任總統將國家資源耗費在海外戰事,白白損耗美國國力,以至當時外界猜測美國是否要重返孤立主義道路,甚至對全球事務撒手不管。

事隔4年,華府確實到處「退群」,以示對國際組織「偏幫」美國對手的不滿,但做得最多的還是對中國步步進逼,講到明要對華「脫鉤」、要分辨開「中共」和「中國人民」,並要求盟友聯手圍堵中國。

於對華政策以外,特朗普治下美國顯然未有執行孤立主義政策,兼且還比奧巴馬年代更加不顧忌國際意見,不論是在伊拉克擊殺伊朗軍事領袖,抑或於疫情嚴峻時「斷供」世衛,一舉一動都在於告訴全球各國:美國仍是世界第一,有條件有本事於各領域採取單邊行動,身體力行甚麼是「美國優先」。

拜登可否團結美國「朋友圈」?

某程度來說,中美兩強相爭潛藏已久,一待經貿往來這塊「壓艙石」失去原有重量,雙邊關係這首大船就載浮載沉,與其說「特朗普模式」是動搖結構的原因,不如是結果或呈現方式。

↓想看選舉重要日子,請點擊放大觀看(美國大選首場總統辯論涵蓋6大主題):

+1

《華郵》短評即引述奧巴馬時代的助理國務卿Kurt Campbell所言:「我認為在民主黨中有廣泛認同,即特朗普對中國侵掠式行徑的判斷大體正確。」Campbell於任內主理亞太及東亞事務,策劃華府的「重返亞太」戰略,並且被視為拜登政府的外交團隊領導人選之一。

毋庸置疑,該文意在表達拜登對華亦會強硬,而且會比特朗普更精準和有效地打擊中國,因為他更能夠團結美國的「朋友圈」。

換個角度看,經歷特朗普一輪急拳亂腳將多年對華政策推倒重來後,美國輿論似乎預期會有更精緻更為盟友受落的打法,這就再一次突顯外交戰於中美角力的重要程度:單憑華府一己之力,連圍堵中國都有難度,至低限度要動員得到西方陣營的大部份成員,最好還加上印度,才可說構建得到像樣的包圍圈。

釐清堵華目標以提高政策成效

另一方面,《華郵》一文亦見到國際關係專家Paul Haenle的評斷:「(特朗普政府)未嘗試解決問題。我不能講甚麼是他們的目標。(遏制中國)更加是一種態度,而不太算是一項政策。這更似是一種情緒。」

↓想看更多美國政壇辯論的照片,請點擊放大觀看(美國大選首場總統辯論涵蓋6大主題):

+3

究竟特朗普要減少對華貿易逆差?要在東亞保持「美國秩序」?抑或要重演意識形態交鋒?全方位遏制的終局應該定在哪裡呢?這些問題在過去4年不斷為人所問,畢竟多途並進也要有一個目標在前頭。

對北京而言,如果換上拜登當總統,華府可能會更為清晰地回答這些問題,或是經濟結構按美國要求大幅整頓,或是於地區主權爭議偃旗息鼓,總體大概都是刀刀見骨來者不善,甚至可能動搖體制根本。

儘管如此,美國若真的由百拳齊發到精準打擊,雖則個別招數的效果可能更重更廣更痛,但北京於此較容易摸得到對手的選擇主次順序,亦較容易從現時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局面,通過得悉美方的取捨傾向,過渡至主動引導對手預期,如是者亦得到較多機會以凍結次要矛盾,以至達成局部共識。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