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出軌.pdf公審姦夫淫婦,是行駛私刑?婚書保護的是財產非愛情

撰文:那個NG
出版:更新:
上帝創造人類以及眾生,指派普羅米修斯和他的兄弟厄庇墨透斯賦予眾生命各種天賦與技能的任務。當輪到人類的時候已無任何天賦與技能剩餘,因此普羅米修斯從雅典娜的工坊偷走了創生火種將其給予了人類。
《Theoi Project: Prometheus》

陶喆,不但是一名成功的流行歌手,也是中國婚戀領域的普羅米修斯。2015年,陶喆在中國台北一場用PPT做的出軌懺悔記者會,為我國的婚戀捉姦領域送來了數字化升級。

這是辦公軟件與婚戀的首次跨界聯名,也是技術改變生活的奇點。就像奧本海默偷來宙斯的雷霆,為人類帶來了原子彈。陶公的創舉,也為被綠者帶來了復仇之力,提供了凡人更高效的社會性死亡武器。

+7

01 出軌實錄.PDF

時至今日,只要身處互聯網,就一定能時不常地看到長達數十頁之多的PDF出軌控訴書。通過數字軟件賦能的出軌實錄,往往能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給予書寫主體社會性死亡,對出軌者的戰略威懾力絕不亞於核爆的恐懼。以至於最近網上戲言,倆人談戀愛的先決條件是:你會不會做PPT,如果會做那麼就得好好考量一下了。

這些作品極具互聯網思維,標題直指出軌流量詞;洞察底層邏輯,圖文配合會採用裸露照片。雖然聽上去就像是街邊黃色文學的樣貌,但打開之後就會發現文章結構嚴謹,排版講究,不但目錄標註明確,甚至在行文中還會採訪相關人士,加入證言,增強可信性。往往一套連招下來,很多富有正義感的人,都會為作者被綠的遭遇潸然淚下,怒拳緊握,不禁憤而轉發,更有甚者還會跑到PDF主角的社交媒體下,狠狠咒罵。

被綠者用數字手段撰寫的血淚史,是出於憤怒而發射的一枚社會性死亡子彈,是呼喚賽博人民羣眾道德圍剿的集結號。這場狩獵中,由集結號和圍觀者的集體批判共同完成。他們通過謾罵與泄露個人隱私來打亂「壞人」生活節奏,獲得成為道德衞道士的成就感以及滿足在道德包漿下的窺私慾。這種快感,就跟王小波《黃金時代》裏讀王二和陳清揚交代姦情信的工作人員體驗一樣:你們今後的主要任務就是交代男女關係問題,寫得真好,下次多寫點。

同場加映:懷疑男友出軌check電話無發現?3招FBI級偵查法 訊息清空也現形(點擊放大瀏覽)▼▼▼

+10

02 道德私刑

這兩年網上有句挺流行的話,好像是:你的道德止於他人隱私。無論以何種道理包裹,充斥着裸露照片和隱私信息的出軌實錄PDF,都是涉嫌侵犯個人隱私的罪證,是實打實的網絡暴力,賽博石刑。令人不安的是,對於被互聯網浸染多年的中國人來説,尤其是青年用户,人們對於網絡暴力的概念並不陌生,儘管深知它的恐怖,但仍有相當數量的人,認為對道德有瑕疵的人進行攻擊,算不得網暴:

有報告顯示,2059位18-35歲的中國受訪者裏有92.9%的人表示瞭解網暴概念,有近40%的受訪者遭受過不同程度網暴。同時,仍有超過20%的受訪者認為「在網絡上對有不道德行為的人進行個人攻擊,不算是網絡暴力」。

首先,在網絡時代,暫且不論通過非法的手段完成正義審判究竟是否合理,很多在信息洪流中追求正義的過程,往往就像是緣木求魚。在互聯網初生階段,人們對它投射了很多幻想,最重要的一個是人們將之視為自由的武器,覺得它會是弱者對抗強者的大招,而如今,當我們一次又一次見識到它把槍口對準普通人,像西部開拓者給野牛剝皮一樣剝奪他們尊嚴的時候,就覺得荒唐可笑。比如,此前引發廣泛討論的杭州女子被造謠出軌案、清華學姐造謠學弟性騷擾案,都是因為網民對於「樸素的正義觀」的追求,導致當事人受到巨大傷害。

其次,人們道德抨擊出軌者背後,總會有種悲愴之感,覺得現在法律不給出軌者浸豬籠、騎木驢或者是槍斃,實在是世風日下,總會呼籲立法嚴懲出軌者。但問題是,把所有道德問題都變成法律問題這合理嗎?

在我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規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這種條例是一種倡導性規則,屬於道德義務,而非法律義務。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涉及到轉移婚內共同財產的,有法律來處理。遇見無過錯方申請離婚,要求過錯方鉅額賠償的,法官也不會完全要求訴求執行,只是會在分割財產時照顧無過錯方以及小額經濟賠償。(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王姓演員和馬姓妻子的離婚案,最終判決2億財產分割對王有傾斜)

雖然人們總會認為婚姻法是為了保護愛情,但隨處一搜,就能看到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的著作都在不斷論證它的核心意義在於保護財產,而非愛情。而更殘酷的事實在於,沒有任何一項法律、道德或是神明,可以保證你的感情的永不腐朽。對於現行法律,很多人都説這是保護出軌者,但如果把它放在更大的法律體系中看,這種做法也是尊重和保護人的自主權。把道德問題變成法律問題,往往會引發更大的甚至系統性的法律問題。

最有典型性的,就是上個世紀末的流氓罪對於感情騙子的界定。在1993年的《刑事案件證據的審查與運用》中,作者強調了對愛情真實性的審查:
「對以『談戀愛』為名姦淫婦女的流氓案件被告人,要查明其對被害人是出於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從而區分在戀愛過程中發生的越軌行為與以玩弄女性為目的姦淫婦女的流氓行為的界限。」

無論真心實意或者虛情假意,這些情緒都在於主觀判斷,屬於人的靈魂問題,而靈魂不歸法律管,法律也沒法管。於是在具體實操中,執法人員只能改抽象為具象,按照談戀愛的數量判斷這人到底是不是流氓。最終,在1997年我國《刑法》取消了流氓罪。除了這個法則的定義不清晰,造成了很多悲劇以外,更核心原因在於,不同人的道德標準是不一樣的,衡量標準也是千人千面,如果要求所有人的道德都在一個高度,那麼也就意味着社會的多元性也被消解。

關於出軌是否該入刑,還有兩個經典問題是:
1. 如果説婚姻的本質是財產,那麼人的變心就更不該入刑,一拍兩散,一人一半就好了。
2. 而如果説婚姻的本質是感情,那麼被出軌的一方,是不是才是應當離開的第三者呢?

雖然問題尖鋭,但卻指出了同一個問題,大眾要求的夫妻形象是恩恩愛愛、互相忠實,但這種形式應當是自發的而不是被要求甚至是被威脅的。如果本身對每一對璧人都賦予同樣的要求,那麼道德就成了阻礙個體追求自身幸福的枷鎖,成為了傷害個體自由的暴政。

同場加映:出軌|研究指這3種特質的人較容易偷食 不想小三登門請原地放生(點擊放大瀏覽)▼▼▼

+9

03 海市蜃樓

而人們對於出軌PDF是否道德、是否合法的爭論背後,是程序正義與道德泛化的對撞。在網上,在生活裏,現代的人們強調私人空間,講究隱私,但只要一沾上道德,就跟打了雞血一樣,也不講究「別對別人的生活指指點點了」跟惡狗撲食一樣,狠狠地咬上一口。關於這種狀況,閻雲翔在其著作《私人生活的變革》中,提出了自己的一個看法:「……由於無法進行政治參與和公共活動,村民們被迫回到自己家中,並在任何道德話語方面變得越發憤世嫉俗。」

在互聯網上中,道德潔癖隨處可見。從「家人有案底,影響孩子考公」的爭論,到「艾滋兒童無法入校誰之過?」以及「巴以戰火重燃後《辛德勒的名單》湧現大量差評」事件,和最近「流浪狗事件中動物保護與人權的爭論」...在大家感知較強的話題裏,道德判斷始終圍繞着更大的利益展開:

「那麼多家世清白的人可以選擇,為什麼要讓犯罪分子的後人有考公的機會?」
「他父母造的孽,孩子來背不是很正常?」
「...不針對電影本身,只是它作為宣傳工具,如今原形畢露。」
「為流浪狗發聲的那些人是不心疼小女孩嗎?人權不如狗權?」

在這些自帶道德評判的語句,把本來複雜的世界,簡化成了一套只有完全正確和完全錯誤的公式。在此其中,少數人的權利是不重要的,國際政治是一場黑白之戰,一切本該去討論和去探索的話題,都得經過一套道德審判,符合自己三觀就沿襲舊法,不符合道德標準的、探討也沒啥意義,直接批到谷底。在2014年7月14日,中國共產黨網轉載了北京日報一篇名為《道德評價泛化——有待化解的不良社會心態》的文章,裏面提到道德評價泛化是法治思維缺失的表現,妨礙找尋社會問題的真正原因與解決辦法。

同場加映:90後興起簽婚前協議 丈夫夜不歸宿妻子可收每小時100元空床費?(點擊放大瀏覽)▼▼▼

+49

文中,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塗少彬在文章裏,還對道德泛化背後的社會心態進行了總結:
「當前我國處於轉型時期,一些人覺得自己的社會境況與預期相比不夠理想,心態上存有被剝奪感,進而出現階層怨恨、焦慮浮躁、暴戾鬨鬧、嬉皮放任等失衡的社會心態。而這些失衡的社會心態使人們習慣性地運用道德來對社會進行自我防衞,通過道德評價上的發泄,對自己進行道德上的自我拔高、自我補償與自我滿足,進而重建心態平衡。
上述心態的失衡一方面與轉型社會的利益分配缺陷有關,也與社會成功的定義與評價機制的缺陷有關。當前我國社會成功的含義單一化,金錢與財富幾乎成為定義成功的唯一要素,而這種單一化的成功評價機制使人們的被剝奪感更加強烈。當面對富裕階層中一些人的浮誇與炫耀時,人們便對這些階層進行道德貶低來實現自我防衞與自我安撫;同時,人們對弱勢羣體也會有一些道德上的評判,這種評判則是力圖建立起自己道德上的優越感。」

從延續千年的儒家道德,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再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開放以及現在的賽博時代,中國公民的命運和價值觀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人們在網上爭論得互不相讓,都是時代留下的印記。在道德爭論背後,是經濟發展中分化出的各階層,都有着自己的價值觀、道德觀與世界觀,人們想要爭取的都是在複雜時代,得到一份所有人都尊重且遵守的道德生活標準,是在討論未來的樣貌。

就像歷史書上的故事一樣,不論中外,總有一些人會在遇見現實問題的時候,把它歸結於禮崩樂壞,我們重新按照過去的生活方式就好了。但事實證明,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就是尊重人的價值,不斷打破舊觀念。反之,過度追求道德,忽視人性與現實很有可能搞砸一切,迷信復古和讖緯王莽便是一例。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在這個已經原子化、千人千面的時代,一份囊括所有人的道德生活標準,又有什麼意義?又有什麼可能?就算真得到了,它或許也不會真的如想象的那般美好。

【本文獲「那個NG」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huxiu4y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