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目三到Loong 你一定要懂|陳仕娜

撰文:陳仕娜
出版:更新:

以文化來爭取話語權,愈來愈多內地的神曲、洗腦舞開始揚威海外,為國爭光,包括科目三、恐龍扛狼、小小的花園、黑桃A,甚至早期費玉清的「一剪梅」,成功衝破語言的隔閡,擄獲不少海外粉絲的心。之前風靡全球的神曲神舞,例如PSY的騎馬舞、Piko太郎的PAPP、Jisoo的Flower等,多以韓國K pop領先,甚少見到內地作品的身影。

平台是幫助作品成功的重要載體,內地的視聽娛樂創作日益得到網民恩寵,抖音/Tik Tok、小紅書、微信、Bilibili、微博⋯⋯可謂居功至偉,營造出全網刷屏、鋪天蓋地的宣傳效果。科目三瞬間爆紅,本身舞蹈簡單易跳、音樂洗腦不在話下,由海底撈員工群舞開始,年輕人瘋狂討論轉發,點燃病毒式的網路傳播。但這種熱潮來得快,去得亦快,只要湧現新焦點,就會被蓋過。

2024年1月25日,台北市寧夏觀光夜市舉辦「科目三」舞蹈競賽。(VCG)

舞蹈跨越地域,容易征服人心,像「我姓石」這類句句押韻、咬文嚼字的神曲,僅限於國內稱雄,不諳中文的受眾就不懂欣賞。說到語言,今年的生肖「龍/Loong」成為全世界的話題,是Loong,而非Dragon,何解呢?據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指,19 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什曼在著作中提及中國的龍,注音為 loong,解釋時則使用dragon ,後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纂史上首部《華英字典》,將龍譯作dragon,延續至今。西方形容Dragon為:「口吐烈焰、巨翅長鱗、烈性如火」,形象不甚可喜;中國龍則是:「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沒有翅膀」,是好運吉祥的象徵。因此「Loong」的形象更貼近中國龍的原意。

亦有學者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和文化軟實力的日益增強,越來越多外國遊客了解漢語文化,大量文化負載詞只需透過音譯的方式便能被理解和接受,例如陰yin、陽yang、太極TaiJi、功夫KungFu、戲曲XiQu、豆腐ToFu等。音譯方式能最大限度保留語言風格,同時也最大程度傳遞原文中的本土文化訊息,令外國人產生更深刻的了解。

姑勿論是跳「科目三」,還是稱Loong,折射出中華文化愈益受到國際的討論和關注,雖然有評「土味爆發」,又斥「惡搞自high」,鼓吹「審醜文化」,惟內地年輕人在網路掀動的軟文化熱潮,其影響力無遠弗屆,不能小覷。你可以不認同,但一定要懂。

【財經專欄】來一杯莫卡陳仕娜

簡介:由傳媒人到企業傳訊,遊走於媒體、地產、金融及醫療行業,飽覽世事更迭,藉文字透徹人心,嘻哈笑談中,亦望讀者有所得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