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行者|兩代中電工程師挑戰100公里 零運動女生因行山而改變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樂施毅行者2022」將於2月24日起舉行,參加者須於48小時內,走畢100公里麥理浩徑及其他接續路段。
3位初出茅廬的中電工程師Harry、Erica及Jessy,將會在退休同事阿杜的帶領下,首次參加毅行者的實體賽,希望可以用30小時行完。Jessy加入中電前沒有做運動的習慣,笑言行山彷彿為她開啟新世界的大門,發現香港並非石屎森林。

Jessy(由前到後)、Erica、Harry及阿杜從九龍水塘行到城門水塘接受訪問。(顏銘輝攝)

上星期六早上,相約這支中電毅行者在城門水塘訪問,他們將訪問列為最後一課操山的環節。他們8時多從大埔道出發,走麥理浩徑第6段,10時前行到城門訪問。訪問後,他們會續走麥徑第7段,登上針山及草山,再往大埔落山。

Harry(左起)、Erica、Jessy及阿杜在城門主壩合照。(顏銘輝攝)

這支毅行者由「一老三嫩」組成,隊長阿杜67歲,他是退休的中電電機工程師。包括虛擬賽,他已經20次參加毅行者,經驗豐富。Harry、Erica及Jessy則是職場新鮮人,二十出頭,大學畢業後,前年同期加入中電,成為見習工程師,參加公司的行山活動,慢慢培養成習慣。

Jessy:從行山培養運動習慣

身形健碩的Harry唸大學時都有約朋友行山,而Erica以前間中有做運動,至於外表嬌滴滴的Jessy則說:「我入呢間公司前係從來唔做運動,覺得行山唔係好劇烈,可以接觸下咁樣開始。」

Erica為Harry整理裝備。(顏銘輝攝)

經過一年多恆常行山,Harry發現大腿變得強壯,他說:「以前行山一行得劇烈少少就好易抽筋,而家呢個情況少咗。」Erica表示:「以前做完運動會好攰唔想郁,但而家對做運動有種期待。」

對Jessy而言,生活比讀書時代更有翻天覆地的改變,「透過行山好似打開咗新世界大門」,接觸健身、龍舟及瑜伽等不同的運動。她還說:「發現啲人成日話香港石屎森林,但其實只係我自己以為,香港原來有好多唔同嘅景色,好多人都鍾意行山。」

Jessy表示以前不會做運動,但近一年多開始行山,並會接觸其他運動。(顏銘輝攝)

日常行山最長距離不過30公里,但毅行者100公里,是級數完全截然不同的考驗。兩位女孩子表示,以前沒有想過參加毅行者,Jessy說:「嗰陣我覺得呢樣係同我嘅世界無關嘅嘢。中學多啲靜態活動,冇諗過好似二次元同三次元嘅隔膜就打開咗,原來我自己都可以做呢樣野。」

Erica:行山加強心肺功能

Erica亦說:「係隔住電視見到啲好勁嘅運動員去行,冇諗過自己會走嚟行。最初冇諗過100K(公里),初頭覺得十零廿K都好辛苦,但慢慢鍛鍊起嚟,心肺功能都強咗,宜家都覺得十幾廿K都係享受,累積夠經驗後,就想再挑戰下自己,決定參加。」在一班同事互相鼓勵支持下,她們跟Harry去年決定參加毅行者,被安排跟阿杜同隊。

阿杜已經退休多年,毅行者經驗非常豐富,今次以老帶新,帶住3位年輕人參加。(顏銘輝攝)

「佢哋(公司)安排喳,我唔知呢3個咩人嚟。」阿杜笑道:「幾屆都係咁,好鍾意分配啲第一年行山嘅畀我,行咗幾個月就玩。」

他去年第一次認識這3位年輕人,與他們操山,練習毅行者。不過,在疫情之下,實體賽未能如期舉行,大會改辦虛擬賽。他們在12月分兩次行完100公里,一次由北潭涌行到大埔道,60公里路花了20小時,接着下個周末行完餘下的路到大棠,花了11小時。

他們一路上有傾有講。(顏銘輝攝)

阿杜表示那60公里路令3位年輕人吃盡苦頭,當日他們早上約10時出發,捱一晚通宵,行到翌日清晨。Jessy說:「我覺得去到後面好辛苦,好眼瞓,一路行一路想瞓着。」

Harry說:「佢行山行到聲都出唔到,行到步伐唔穩定。」

Erica也說:「佢平時好活躍,會唱歌。」

Jessy說:「我記得行到冇反應,好攰。」

Harry表示上次在虛擬賽中起水泡及拗柴,今次會做足準備。(顏銘輝攝)

Harry:去年虛擬賽生水泡兼拗柴

Harry說:「其實我慘啲,第一次行,行到第4段左右起水泡,腳一路都好痛,行到第5段試過拗柴,有個舊患喺度,抖一個星期係唔夠,隔一星期後水泡仲喺度,拗柴果位仲有少少痛,又再拗柴,痛住過終點。」

不過,幾位年輕人都沒有想過放棄,Jessy笑言:「放棄都要行埋去先有得落山走!」

阿杜說:「毅行者嘅嘢好講支持,唔好講咁多負面嘅嘢,永遠講正面說話,但唔好過份,講太多『轉個彎到』呢啲就冇乜意思。」

阿杜(左起)、Erica、Harry及Jessy四人八腿一條心。(顏銘輝攝)

3位年輕人並沒有被虛擬賽的辛酸嚇怕,視之為實體賽前的長課操練,對一次過走完100公里充滿信心。Erica說:「我覺得試左虛擬賽後信心大咗,想繼續挑戰埋100k。」有了虛擬賽經驗,他們各有準備,Erica換了個更好揹的行山背囊,而Harry就買了新襪,並會穿兩對襪去行,希望減輕水泡問題。

阿杜:實體賽會比虛擬賽輕鬆

阿杜以過來人分享,叫3位後輩不用擔心,雖然實體賽要一次走100公里,但他覺得比虛擬賽輕鬆。他說:「實體有氣氛,人又多,第二有水站,我唔使揹咁多水。雖然連續行長咗,但頭段應該冇上次虛擬賽咁辛苦,每次都揹晒自己啲野,由頭到尾揹晒。」

登針山的路上可以俯瞰城門水塘。(顏銘輝攝)

毅行者的賽道長約100公里,以西貢北潭涌為起點,途經東壩、大浪西灣、赤徑、嶂上等地,攀過西灣山、牛耳石山及雞公山等西貢名山。

出水浪窩後登馬鞍坳,往基維爾營,繞經獅子山,登頂筆架山,落九龍水塘,過城門水塘,攀越針山、草山及大帽山,最後以大棠渡假村為終點。大部分賽道為麥理浩徑。

阿杜(左起)、Jessy、Erica及Harry在針山前合照。(顏銘輝攝)

為了毅行,他們盡量逢周末操山。Harry說:「我返發電廠,工作時間早佢哋好多,要好早起身,返屋企都比較晏,有時好想周末瞓多啲覺,但操山又要8點幾開始操。」

Jessy現正攻讀碩士,要兼顧工作、學業兼操山,並不簡單,她說:「要學識點用瑣碎時間,例如搭車或者等緊嘢,處理工作上嘅電郵同文件。」

Erica就將行山視為工作後嘅獎勵,「運動係regain energy(重獲活力)嘅方法,就算返工好攰,都好期待星期六行山,係對我嘅鼓舞。」

Erica上山速度不慢。(顏銘輝攝)

在城門水塘的燒烤場訪問後,記者跟隨他們行上針山,約花40分鐘登頂。Erica及Harry一馬當先,Jessy就開出一對行山杖撐住上級,阿杜就負責殿後。Harry說:「我覺得Erica上山最快。有次我哋兩個行頭,第3段一路上雞公山,我行到大半已經冇氣,但佢仲有氣繼續上。」Erica笑說:「只係我哋未見過杜sir真正實力。」

Jessy有時落山會畏高

Jessy上山的體能不俗,但有時落山會畏高,行得較慢。她說:「喺啲空曠嘅路段落山會驚,風景好靚嘅,但我會驚。」阿杜說:「佢最驚咪馬鞍山、彎曲山嗰段。」Erica記得很大風,「會吹到個人好似搖擺緊嘅感覺。」Harry說:「大風嗰陣我哋會起人牆擋風。」

隊友之間,互相幫忙。(顏銘輝攝)

阿杜為他們定下30至33小時的完成目標,他說:「時間係要有計劃,但唔係用嚟衝,每隊人嘅心態唔同,我呢類屬於悠閒組。毅行一定唔係輕鬆,最緊要安全同開心。」

「毅行對好多人嚟講好遙遠,但你又會見到好多人行得完,我覺得呢件事係將一個可能嘅事實實現咗去,絕對唔係make the impossible possible(化不可能為可能),呢件事本身係possible(可能),只係遙遠咗少少。」

Harry及Erica行得較快。(顏銘輝攝)
Jessy停下來喝水。(顏銘輝攝)

「只要有計劃同操練,就做到件事。其實做工程都係咁。希望佢哋趁年青學到、體會到呢樣嘢,將我哋認為啱嘅嘢傳承落去,佢哋覺得啱唔啱用我就唔知啦。」阿杜續說。

他們的隊名叫「GigaWattOurs」,來自「GigaWattHours(一百萬度電量)」。

他們在針山山頂合照。(顏銘輝攝)

對於首次參加毅行者實體賽的期望,Erica及Harry同樣十分期待衝線完成的一刻,而Harry就多一點野心,希望爭取最好成績行完。

至於Jessy的期待可能令人有點意想不到,她說:「期待食嘢,大會send email(電郵)俾我哋睇,每個check point(檢查站)有咩好食,好期待去食燒賣嗰啲。」

一起走,走得更遠。(顏銘輝攝)

關於樂施毅行者:

「樂施毅行者」(舊稱「毅行者」)原本是駐港啹喀兵的訓練活動,首屆在1981年舉行,1986年樂施會應邀合辦,並首次公開讓市民參加。1997年啹喀撤離香港,樂施會接手主辦「毅行者」,自此成為本港的大型遠足籌款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