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新藥能減慢腦部退化、延緩病情 助患者重拾獨立生活
認知障礙症是現今社會一大健康問題,其中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佔最大類別,以往治療只有治標的方法,近年終於有新藥面世,臨床研究證實可有效減慢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惡化,維持病人的認知和活動能力。
腦神經科專科楊思偉醫生指出,傳統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已面世超過20年,「它的原理是提升腦內分泌,改善病人的認知能力,例如短期記憶力,但並不能改變原本的病情進展。而且病情只在服藥期間有效,藥物會有半衰期並逐漸失效,之後病情便『打回原形』。」
近年面世的新藥有何分別?
「新藥是一種抗類澱粉蛋白藥物,我們可稱之為『改變阿茲海默症進展』的藥物,」楊醫生表示,「患者若能盡早開始用藥,便可有效減慢病情惡化,即隨時間進展仍可維持病人的認知能力,相對傳統藥物,新藥可維持病人有更長的認知和活動時間,這就是它和傳統藥物的最大分別。」
他進一步解釋,「減慢病情惡化」對阿茲海默症患者是十分重要,「因為阿茲海默症主要是影響認知能力,到後期就會喪失認知能力甚至活動能力,不但需要全天候照顧,病人本身也會增加患上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甚至可能致命。新藥的理念是使這階段出現的時間愈遲愈好,甚至最理想的情況是希望病人不會出現後期喪失活動能力的階段。」
楊醫生就分享了以下一個患者用藥個案:
病人60多歲,本身經營家族生意,但已把大部分工作交由子女負責。經了解後,她的認知障礙症狀可能早在四、五年前已出現,逐步影響她的短期記憶力、情緒以至在公司的決策能力,因此雖仍每天上班,但已很少參與重要決策。最近因為記憶力衰退愈來愈明顯,她和家人都覺得可能有問題,便決定諮詢醫生。
經認知能力測試及進一步正電子掃描檢查其類澱粉蛋白狀況,她被確診早期阿茲海默症,以患者的身體狀況,接受新藥抗類澱粉蛋白治療有助延緩病情。
「至今她用新藥治療三、四個月,每月注射兩次。坦白說,病人在日常生活上不會有很大分別,因為新藥的原理是減慢退化,而不是逆轉病情。一般來說,阿茲海默症確診時若屬於輕度,可能在5-10年內惡化至喪失活動能力,根據這位病人的描述,她的病情在過去數年持續轉壞,用了新藥後雖然未必會令病情明顯好轉,但只要能減慢病情轉壞,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效果。」楊醫生說。
根據18個月臨床研究顯示,用新藥3個月後已明顯降低病人腦內類澱粉蛋白的水平,治療18個月後,約有70%病人的正電子掃描結果顯示為陰性,表示藥物能有效地清除腦部類澱粉蛋白。類澱粉蛋白是引致阿茲海默症的其中一個關鍵,所以正電子掃描也是目前最客觀,能顯示新藥治療效果的檢查方法。」
楊醫生補充表示,抗類澱粉蛋白藥物有機會出現副作用風險,所以早期阿茲海默症病人必須先經評估,例如是否帶有較高副作用風險的ApoE4基因,並定期接受MRI磁力共振檢查以防病人受副作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