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教清耳屎 撩耳神器7大比拼耳燭隨時傷耳膜 有款油耳無效

撰文:明洞Mandu
出版:更新:

天氣潮濕又下雨,令耳道環境也變得不乾爽,特別是各位「油耳」朋友一定有困擾過,到底耳垢要清理嗎?消委會分析6種清潔耳垢工具,到底哪樣最不傷耳又安全呢?

部分人可能因耳道較細小、狹窄、形狀較迂迴、耳毛較多,令耳垢較難自然排走,有機會造成耳垢堆積和嵌塞(earwax buildup and impactions),症狀包括耳痛、耳鳴、痕癢、咳嗽及聽力下降等。嚴重者更有機會感染,流出異味分泌物,甚至認知功能減退。使用以下6種工具清潔時,除了安全還有甚麼要注意?

👇點撃圖片看7種清潔耳垢工具撩耳比拼👇

+6

👉抖音大熱「曬陰叉電」 全裸曬3分鐘勁過飲咖啡?仲有一大隱藏好處

👉9個日常英文超易被誤會 Kindly暗寸一流、Take your time=催你?

【1】棉花棒

部分人用棉花棒可能更易出現「耳垢嵌塞」,2015年紐西蘭耳鼻喉科期刊更指出有位男士因耳道殘留發現鬆脫了的棉花,越推越入而引致外耳炎。消委會提醒過度使用棉花棒,耳膜穿孔後未必可自行癒合,可能要做手術,甚至暫時或永久影響聽力。

【2】耳垢溶解劑

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2017年公布臨床實務指南,有耳垢積累問題的話可在家間中使用耳垢溶解劑(cerumenolytics,又稱為wax softening agents)去沖洗耳朵。不過使用人士耳膜必須完好,選用前亦應先諮詢醫生。

【3】耳道沖洗劑

另一種較安全的方法,普遍以生理鹽水為主要成分。消委會建議噴入耳道前先試試噴嘴的力度、方向和沖洗劑的溫度,以免造成不適,亦要留意耳內注入沖洗劑時,聽力或會變得模糊,更可能出現暈眩,建議坐在平穩的地方使用。

【2、3】耳垢溶解劑、耳道沖洗劑

兩種產品大部分都有標示使用期限及開封後的期限,如果勉強使用過期的產品,或會增加耳部感染的風險。

【4】內視鏡式耳挖

近年網絡上出現不少影片介紹,指其簡單易用,耳挖前端附鏡頭及照明燈,透過電話App連接到鏡頭,以手機屏幕觀察深入耳道的情況。看似操作簡易,但消費者需留意兼顧屏幕顯示的影像時,容易因為掌握不到耳挖位置和距離而亂挖,誤傷耳道。

【5】內置LED照明燈耳挖

附有照明燈的耳挖部分通常以塑膠製造,有機會斷裂之外,更有機會因為看得到耳道較深位置而「越挖越入」。如果使用者欠缺經驗和技巧,容易對耳朵造成創傷,甚至影響聽力。

【6】電動吸耳垢機

原理聲稱以微吸法吸走耳垢,操作期間會發出摩打轉動的聲音。當吸管放入耳道時,摩打聲音可能造成不適,甚至短暫影響聽力,消委會絕不建議為了徹底清除耳垢,而長時間將吸管放於耳道內。

清除耳垢成效亦視乎耳垢的種類和位置,理論上較易處理耳道口附近、碎屑狀的乾型耳垢,如果想用來清除濕型耳垢則未必合適。

【7】耳燭

現時未有科學證據證明燃點耳燭可清除耳垢,使用耳燭過程亦不安全。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USFDA)曾提醒耳燭有機會導致燒傷、刺穿耳膜等,耳燭的蠟更可能造成耳道阻塞,此方法絕不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