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紅麴案 談保健品潛在「傷身」危機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日本紅麴中毒事件引發大眾對保健食品的關注,雖然暫時看來屬個別事件,但正所謂「病從口入」,無論是食物抑或保健食品,進食得宜、正確服用才不會「補身」變「傷身」。不少人都以為保健品百利而無一害,忽略了錯誤服食的安全問題,即使常見的營養補充劑如維他命C,千萬勿以為食得愈多愈健康,服食過量隨時增加患腎石風險。

撰文:醫善同行服務策劃總監、香港註冊藥劑師崔獻文

醫善同行服務策劃總監、香港註冊藥劑師崔獻文

根據衞生署早前發表的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近98%的15歲或以上港人平均每天進食少於世衞建議的五份水果和蔬菜。營養攝取不足之下,約兩成受訪人士在調查前一個月內曾服用營養補充品。巿面上有各式各類保健產品,有幾樣營養補充劑較為適合現今忙碌都市人,但同時要注意服食分量及宜忌。

過量維他命C可致腎結石

維他命C可算是最常見的保健品,大多數人買來「看門口」,它的功效包括增強免疫力,並有抗氧化作用,來源大多是蔬果,但由於屬水溶性,蔬菜經烹煮後遇熱就會流失,因此大部份維他命C都是從生果中攝取,例如奇異果、橙等。可惜的是,港人大多無法攝取足夠水果量,或需另靠維他命C補充劑。

研究建議成人每日維他命C攝取量最高是1000毫克,而成人一般每日攝取約90毫克已足夠。正所謂過猶不及,即使注重身體健康,想增強免疫力,也不應急於求成,以為維他命C食得愈多愈好。事實上,過多的劑量會分解成草酸經尿液排出體外,有機會於腎或尿道形成草酸鈣結石,影響排尿,補身不成反傷身。

大部份維他命C都是從生果中攝取,例如奇異果、橙等。可惜的是,港人大多無法攝取足夠水果量,或需另靠維他命C補充劑。。(Getty Images)

鈣片食太多或致血管鈣化

鈣質亦是都市人容易缺乏的營養素之一,眾所周知,鈣有助我們維持骨骼健康;但服食過量鈣片,反會增加血管鈣化風險,未必個個都知。世衞建議成人每日攝取約1300毫克的鈣,部分研究則顯示,過量補充鈣片,有機會令到血管鈣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女性在40歲後骨質密度開始流失,鈣質吸收不足會增加日後患上骨質疏鬆、骨折等風險。鈣質並非只來自奶類食物,黃豆類、菠菜、堅果及魚類也蘊含鈣質,建議女性及早攝取足夠鈣質預防骨質流失。同時攝取維他命D能有助鈣吸收。一般來說,只要每日接觸陽光約15分鐘,已經可以攝取足夠維他命D。巿面上有鈣加維他命D的組合產品,亦有不同類型鈣片例如碳酸鈣、檸檬酸鈣、乳酸鈣等供選擇,但亦非人人適合,例如有人服用碳酸鈣後,有胃氣胃脹的煩惱。所以,最好還是在新鮮食物中攝取鈣質。

不少人都以為保健品百利而無一害,忽略了錯誤服食的安全問題。(資料圖片)

過量補維他命B或現麻痺症狀

港人工作壓力大,不少人都會食維他命B雜改善疲勞。與大多營養補充劑一樣,維他命B同樣不宜服食過量,否則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出現針拮麻痺感覺。益生菌亦是流行保健品之一,便秘、排便欠規律人士都喜歡服食,用以改善腸道健康.有時益生菌非人人有效,取決於有關產品是否含有你正欠缺的益菌。正服食抗生素的病人,腸道益菌有機會受影響,補充益生菌或可以改善腸胃不適。

日本紅麴保健品中毒事件掀起廣泛熱議,事件正好讓我們反思,雖然保健品便利,但事實上這些營養補充劑無法完全取代天然食物甚至均衡的飲食方式,過份依賴保健品或有機會得不償失。(YouTube@ANNnewsCH)

過份依賴保健品或有機會得不償失

日本紅麴保健品中毒事件掀起廣泛熱議,最新發現涉事產品驗出「軟毛青黴酸」的天然化合物,或對人體有害,受影響人數至今仍屬未知數。保健品不同如藥物受到嚴格監管,事件正好讓我們反思,雖然保健品便利,幾粒藥丸就解決了進食多份蔬果的難度,但事實上這些營養補充劑無法完全取代天然食物甚至均衡的飲食方式,而不少都市病或慢性病如「三高」,大多與營養攝取不均衡有關。過份依賴保健品或有機會得不償失,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才能長久地守護健康。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