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卻是「空心胎」 日後能否再「陀B」?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在孕期中,孕婦和家庭都充滿了對未來新生命的期待,但一般而言,正常女性有20%機會流產,40歲以上的女士流產的風險更增至30%至40%,其中「空心胎」是早期流產的其中一種形式,亦稱為無胚胎妊娠,是一種特殊情況,孕囊內無胚胎發育,通常在首次超聲檢查時發現。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婦產科專科醫生李文軒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婦產科專科醫生李文軒

「空心胎」指的是一個孕囊在子宮內形成,但卻沒有胚胎發育的跡象,亦意味著儘管孕囊的存在可能會讓女性認為自己已經成功懷孕,但實際上卻沒有胚胎成長。由於孕婦的孕激素水平仍然上升,亦會有妊娠徵狀,因此孕婦正常不會察覺自己有任何異常,通常直至首次產檢時才會得悉是「空心胎」。

透過超聲波檢查,醫生一般可以在大約在第五周起開始看到胎囊,之後開始看到胚胎並聽到心跳;但若直至第八周以上,醫生仍未能看到胎囊,或胎囊大於約25mm,但未能發現胎盤組織、胚胎等,則有機會被判斷為「空心胎」。

雖然某些空心胎的風險因素無法改變,如年齡或遺傳問題,但針對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包括維持健康的體重,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以及進行適當的運動。(Getty Images)

「空心胎」的成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些已知的風險因素包括高齡懷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煙和過度飲酒等,也可能增加「空心胎」的風險。研究亦顯示,生殖系統異常,如子宮形態異常或內膜異常,可能影響胚胎的著床和發育;一些女性的免疫系統可能錯誤地攻擊胚胎組織,導致空心胎。另外,染色體異常亦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令胚胎無法正常發育,最終導致妊娠過程自然終止。

倘「慣性流產」需進一步檢查

對於經歷過「空心胎」的女性來說,她們可能會有再次懷孕的擔憂和疑問。一般而言,雖然一次「空心胎」未必對女性的長期生育能力造成顯著影響,但若連續三次經歷「空心胎」,則會被判斷為「慣性流產」,需進一步檢查以尋找潛在原因,例如是否染色體異常、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等。醫生通常建議在再次嘗試懷孕前進行全面的健康評估,並在醫生的指導下計劃懷孕。

如其他小產的情況一樣,若被診斷出「空心胎」,醫生會根據孕婦的身體情況建議相應的治療方法,包括讓孕婦身體自行處理,亦即等待數周,直至身體自然排出孕囊和相關組織,或是服用藥物促使子宮收縮,從而幫助排出妊娠組織。

多胞胎亦有機會空心胎

在特別情況下,例如胚胎或胎盤的部分組織仍然留在子宮內、自然流產導致出血等,醫生亦會建議為孕婦進行刮宮。醫生會先擴張子宮頸,然後使用裝置從子宮內移除組織。過往亦有案例,即使是雙胞胎甚至多胞胎,亦有機會出現「空心胎」。在此情況下,醫生則會建議病人自然流產,避免影響正常的胎囊。

雖然某些空心胎的風險因素無法改變,如年齡或遺傳問題,但針對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包括維持健康的體重,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以及進行適當的運動。定期的生殖健康檢查亦可早期識別和管理潛在的健康問題,從而提高懷孕成功率。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