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中國「無人」熱潮減退 進軍香港困難重重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亞馬遜旗下的無人商店(Amazon Go)上月底正式開張,成為一時熱話,牽動新零售模式的發展。無人零售已是大勢所趨,在各地打着節省人力成本的旗號開始崛起。但中國有不少無人商店的生意慘淡,甚至無人問津,因而結業。這是因為中國的人力成本較低,即使節省了人力成本,但安裝智能系統的成本較高,支出變相比傳統零售模式為多,導致多間無人商店倒閉。有中國公司計劃將無人商店引入香港,但要打入香港的傳統零售市場,似乎困難重重。

Amazon Go 在上月22日開業後,外界一直盛傳美國連鎖超市龍頭克羅格(Kroger) 為抗衡新零售模式,正尋求與阿里巴巴合作。雖具體合作內容未開展,但阿里巴巴確實有條件與克羅格聯手對抗亞馬遜。

中國「無人」熱潮冷卻  多間無人店結業

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的WithAnt無人體驗店主要售賣螞蟻金服周邊衍生商品。

在 Amazon Go 開業的當天,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的WithAnt無人體驗店同時開業,主要售賣螞蟻金服周邊衍生商品,例如各國的螞蟻公仔、螞蟻磁鐵、螞蟻卡片夾等等。在WithAnt開業之前,中國已經有超過40家無人商店和無人貨架公司,包括阿里巴巴的「淘寶會員店」、京東的「無人超市」,以及騰訊的「無人優鮮便利購」等等。其實除了一些「試水溫」的大企業(如騰訊、京東),其他大多數都是小型的初創企業,一窩蜂湧入市場。

當中以無人貨架的發展最為迅速,截至去年12月,市場內已經有超過50個投資者參與,不消三個月就融資超過20億,超越共享單車。不過,熱潮過後,在40多間無人商店和無人貨架公司中,有多過十間公司結業收場,而其餘的營業額也不太理想。中國地大、人多,相信「無人」市場尚未飽滿,那麼到底市場上有什麼阻力?

一、「無人」創造的效益低

一直以來,無人商店的賣點都在於節省人力成本,但或會令基層員工失去工作,更惹來工人罷工抗議。其中一間無人便利店公司繽果盒子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陳子林指,一間繽果盒子的面積約為15平方米,有800個存貨位置,只需四人就能營運40家店,他們主要負責補貨,運營成本不到傳統便利店的15%。

隨着AI發展,無人超市將會愈來愈普及。(中新社)
小e微店(網上圖片)

不過,事實並非如此。目前無人商店只能取代收銀和保安這些簡單的工序,就連補貨和清潔都未能做到。以開設於辦公室的北京「小e微店」為例,如果進駐100人以上的公司,需要每天派人補貨,即使開在小型公司內,亦須每周補貨兩次,而每間商店的月均營業額只有5,000元,毛利率約25%,扣除保養和維修設備的支出和人工成本後,幾乎沒有盈利。

再者,中國的人力成本較低,收銀員的月薪由3,000元(人民幣,下同)至5,000元不等,即使節省了人力成本,但卻要安裝和保養智能設備,例如多個攝錄鏡頭、自動識別裝置等等;最貴的無疑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建立一套完整的營運系統,但中小型企業未必有經濟能力做到,他們必須跟科網企業合作,短期或會免費,但長遠而言也難免要支付服務費。屆時的支出很大機會比所節省下來的人力成本高,並不划算,所創造的效益也遠遠不及傳統零售行業。

繽果盒子沒有員工駐守,顧客要自行付款。(中新社)

二、難以改變顧客的消費模式

在短暫新鮮感過後,多間無人商店生意平淡,體驗過一、兩次無人商店的顧客未必會再光顧, 可見無人商店對大眾來說只是概念店,並不能改變他們的消費模式。

騰訊行政總裁馬化騰於2013年提出發展「互聯網+」,即是將傳統的各個行業結合互聯網元素(包括物聯網、大數據),推動傳播行業再發展,而其中一個「互聯網+」的大戰場就是零售業。自此,中國人的購物地點由實體店轉至網上商店,他們也形成了網購的消費習慣。

在馬化騰領軍下,騰訊以戰略投資合作方的身份,在多個科網領域成功「插旗」。﹙視覺中國﹚

中國內地網購市場發展迅速,據國家統計局資料,全國網上零售額由2012年的13,030億,增加至2016年的51,556億元。另外,香港貿發局去年研究內地消費者的消費模式,結果顯示中國中產消費者的網購平均次數為每月5.25次,有73%受訪者表示每周至少 網購一次。就此可見,中國人自2012年開始,消費模式漸漸轉變成網購,而且增幅迅速。

早前中國傳媒報道,國家郵政局已經發出指引,要求主要的快遞企業統籌安排好資源,確保在新年後(即本月22日)就要全面恢復所有快遞服務。較多人使用的快遞服務,如郵政 EMS、順豐等早前更表示,會在春節期間正常營業,又會以春節前「不休網、不拒收和不積壓」為前提。

在網購的便利之下,實體店變得無人問津,那怕是一間無人店,也未能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實體店的存在意義在於「購物體驗」,當中也必然包括人與人的互動,由於無人商店的設計沒有店員,若中國志於發展無人商店,須要思考如何增加消費者在店內的購物經驗,例如增設人工智能機械人向消費者介紹商品。如果消費者進店後只購物而沒有體驗,那麼無人商店與網購的差異就不明顯,到最後只會淪為一件科技試驗品。

無人商店能打入香港市場嗎?

繽果盒子夥拍遠洋集團拓展無人商店的業務,有意進軍香港,聯同本地發展商打進香港的零售市場;不過,他們的競爭對手強大,恐怕要面對重重困難。

連鎖便利店7-11亦以特許經營模式營運。(資料圖片)

香港的便利店覆蓋率十分高,有超過1,000間分店,單計最大型的連鎖便利店,就已經有超過900間分店,如它的宣傳口號一樣──「梗有一間喺左近」(總有一間在附近)。以2009年底的963間分店來計算,平均每1.14平方公里有一間分店,每約8,750人便有一間分店,排名第二,僅次於台灣。如果無人商店要進入香港市場,選址須謹慎,如陳子林所建議,將無人商店開在郊區、公園等,比較少便利店的地方,不然就要與原本的便利店「硬碰硬」。

金管局曾透露,電子支付的交易額佔私人消費開支6成以上,50%來自信用卡,八達通佔5%,餘下5%則由借記卡及其他電子支付渠道等瓜分。(路透社)

另外,支付渠道也成為了無人商店在港發展的一大困難。中國的無人商店全部都以手機支付來結帳,但手機支付和電子錢包在香港還未普及。金管局高級助理總裁李達志在去年曾撰文指,香港人習慣使用現金、八達通和信用卡,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手機支付營運商進入香港市場時,已經面對很強的競爭對手,而且安裝電子支付讀卡系統、接駁網絡、繳付交易費等成本高昂的印象,令中小型商戶卻步。無人商店公司要思考,該如何設計無人商店的支付方法,才能迎合香港人的消費模式。

在中國,有超過四成的無人商店結業,無人商店公司要思考中國的「無人」路要如何走下去,或許要改變中國人的消費習慣,使之變得多元化。而無人商店公司想攻港,將要面對很強的競爭對手,起步會較困難,而且必須解決支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