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獅子山精神2.0」|于品海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禍不單行,這是香港身處困境的最佳描述。然而,迎難而上,不正是曾經被無數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獅子山精神」的縮影嗎?今天的香港人是否能真正傳承這種精神,看來「講就容易」,當真正面對艱困時,就算是保持鎮定都並不簡單。

過去大半年的反修例騷亂還沒有完全安靜下來,香港就再一次陷入類似SARS的抗疫運動中,對於已經中產化的香港,它本應是現代的、理性的,具思考力的,但卻無法避免被誤導,以致只會用情緒化和恐慌應對社會危機。這不符合一般人所想像,但卻是事實。香港人是否能夠認清問題,因應形勢變化制定對策,從而安然度過困境,甚至能夠涅槃重生,取決於香港人是否真正懂得「獅子山精神」的意義所在。

香港人是否能夠認清問題,因應形勢變化制定對策,從而安然度過困境,甚至能夠涅槃重生,取決於香港人是否真正懂得「獅子山精神」的意義所在。(資料圖片/黃永俊攝)

用理性克服困境

雖然「獅子山精神」就是香港精神,但它並沒有被系統研究過,更不是什麼學術探索的結論,它只是香港人戰後數十年發展經驗的實踐所得,由一位很能代表那個時代的歌星羅文用淺白的歌詞、優美的旋律,將大家的心情浪漫地演繹出來的結果。香港在戰後由一個貧瘠的殖民地演變成亞洲四小龍,其經濟成就是香港人引以為傲的記憶。它反映了一大批內地移民戰後抵港的拼搏經歷,他們的一生亦因此與這片土地聯結起來,共同構築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獅子山精神」。「獅子山」並非英國殖民者帶給香港的,其精神更不是因為香港是殖民地或是英國管治的成果,相反,「獅子山精神」就是因為殖民地政府無法為香港提供優越的發展環境,南下的企業家和勞動工人只能夠依靠自己的勤勞和努力,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為自己和家人創造一個新天地。這種勤勞和拼搏的精神,就是「獅子山精神」的精髓所在,亦是大家必須珍惜的內涵。

今天的年輕一代並非「獅子山精神」的締造者,而是享受着「獅子山精神」的成果,他們對這種「精神」看似熟悉、其實完全陌生。首先,為什麼選擇「獅子山」而不是其他山,如太平山?因為獅子山更能代表香港的普羅大眾,他們大多數是住在獅子山腳下的一群,而不是那些住在太平山頂的精英階層。這些普羅大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甚至需要親手搭建居所,為家人遮風擋雨,而且不斷努力積聚財富,既要保證自己的生活,更要幫助家鄉的親人和朋友。其次,他們以產業工人及小商販為主,全是戰後逃難到港,二戰後香港人口只剩下五十萬,到了1950年就增長到220萬,變化之大,可想而知。這批新移民辛苦工作,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就是要為自己與家人建立安穩的生活,香港的經濟奇跡只是他們辛勤工作帶來的間接成果。獅子山既是他們遙望遠在北方家人時所看見的那座大山,亦反映了這些人生活上的艱辛,這對藝術家或許算是浪漫,因為這是對親情的思念,對未來以及擺脫貧困的期盼,希望有朝一日能與親人相聚,共同過上幸福的生活。

二戰後,新移民逃難到港工作,將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就是要為自己與家人建立安穩的生活,香港的經濟奇跡只是他們辛勤工作帶來的間接成果。(香港電台圖片)

這樣的歷史與年輕人今天的追求和想像存在差異並不奇怪,要求兩代人有同樣的認知亦不切實際。但當今天的年輕人遇到困難時,不懂得從自己責任的視角來審視挑戰,誤以為將責任推諉給他人,困難就不再是自己的,甚至可以將問題解決,這顯然是誤解了「獅子山精神」的用意所在。這並非否定今天年輕人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去締造他們自己的「獅子山精神」,只要他們願意用理性、魄力和積極的態度,成功的機會是同等的。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這樣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就好像人類歷史所證明,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可以被重複使用。香港人在今天這一段逆境中需要再將「獅子山精神」激發出來,但它不會是同一個「獅子山精神」,只能是它的2.0版本。無論這是什麼版本的「獅子山精神」,香港人必須意識到它離不開勤勞與拼搏,或許今天香港身處的困境,正是給大家締造另一次奇跡的機會。然而,掌握機會說來容易,它需要我們對現狀擁有正確判斷,無法訴之於衝動、悲情,甚至假消息來實現。當專業與科學被政治所取代,當理性思考被情緒所干擾,討論被謾罵與威脅所掩蓋,我們又如何可能運用理智來改變命運?

向歧視偏見說不

反對政府用傲慢手段修訂《逃犯條例》當然值得支持和理解,但用暴力和違法方式去反對,甚至蓄意誤導《逃犯條例》合情合理的部分,通過挑撥內地與港人之間的矛盾以求達到政治目的,這並非「獅子山精神」,更不是當年拼搏的港人所思所想;批評政府在處理疫情時做不到更好亦當然是合情合理,但卻不等同某些人可借用市民的恐慌來對政府進行無端指責,甚至提出如醫護罷工以求逼迫政府實施「全面封關」。更荒唐的就是那些用爆炸品進行武力威脅的行為。一部分市民在面對黑衣人的違法行為時表示諒解,他們要證明自己的「寬容」,甚至「大條道理」,但面對往返內地的港人或大陸人時就心胸狹窄,甚至歧視,這樣的雙重標準只能證明他們之前做的不是真正的寬容,講的不是真正的道理,而是與黑衣暴力者犯着同樣錯誤,對騷亂與恐慌要承擔同樣責任。

醫護人員工會醫管局員工陣線召開記者會,提出醫護罷工以求逼迫政府實施「全面封關」。(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央政府無時不向世人提醒自己的不足,要不然為什麼需要如此隆重推進「第五個現代化」,更沒有必要給香港「一國兩制」?中國的人均GDP不到香港的四分之一,美國更是中國的六倍,全球兩大經濟體實際經濟水平差天共地,只不過中國人的收入增長比同等經濟體的水平為高,因為中國政府更重視人民的收入,有方法管理經濟增長,不會只幫助企業的利潤。只是,即使收入稍高,而且財富集聚能力更強,也無法否定中國的發展水平依然偏低,需要在多個方面,包括公共衛生治理上投注更多精力,「武漢肺炎」爆發就是又一次證明。不少香港人一直認為內地人缺乏應有的現代文明,現在發生了適切的案例,如亂食野味,卻無法用適切的眼光來看待。港人經歷過SARS重擊,恐慌情緒可以理解,但根據世衛和美國醫學專家的評價,中國的防疫能力與2003年SARS爆發時已經有大幅提升。

同舟共濟 讓改革上路

中國的改革開放現實上與「獅子山精神」所指一樣,都是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是一種堅毅與拼搏的表現。中國模式與香港經驗代表的發展成就,都是落後經濟追趕發達經濟的過程。其實,過去幾十年內地的發展不正好說明它在各個時期面對各種困難嗎?但內地人民並沒有因此停止改革,這將會是他們終極成功的起點。對於香港,戰後的經濟奇跡就能支撐我們一世嗎?當中國的改革開放為香港在八十和九十年代提供新一輪經濟刺激之後,我們並沒有持續優化香港經濟和社會結構,以致金融業和地產業變成阻礙發展的大山。當我們預計大陸社會可以齊心協力,克服困難,甚至會在公共衛生治理方面推動更全面改革,創造更大成就時,卻無法對香港的前景有信心。香港人應該認識到,我們的出路在於重拾「獅子山精神」,同舟共濟、停止內耗,有理有節傳達自己的想法,激發全社會理性討論,將焦點放到逼迫政府推動深刻改革,而不是將精力耗費在無休止的撕裂和違法行為上。這就是「獅子山精神2.0」。

香港人應該認識到,我們的出路在於重拾「獅子山精神」,同舟共濟、停止內耗,有理有節傳達自己的想法,激發全社會理性討論,將焦點放到逼迫政府推動深刻改革。(資料圖片)

一個堅持與內地區隔的政治群體已經在香港誕生,他們出於現實不至於自命為「港獨」,其中亦有不少人只是錯誤將對社會的不滿轉嫁到主權層次上,但都無法迴避它的隱性本質。如果市民對政府的普遍不滿持續發酵,就會形成合適的土壤,一旦出現助燃事件,這個群體就會是「港獨」的群眾基礎,他們甚至認為自己是被逼上梁山的。他們雖然缺乏理據,更毫無謀略,所提出的政治社會要求雜亂無章,不切實際,根本無法成功,但卻是一股龐大的不穩定力量。然而,就算這樣,他們的魯莽行徑依然會讓香港社會付出沉重代價,社會改革將可能失焦。香港市民不需要感到絕望,要認清過去大半年的暴力騷亂根本無法解決香港的深層次問題,用激進政治手段,包括威脅罷工以應對武漢肺炎完全缺乏科學性,只有通過香港人群策群力,才能成功抗禦與解決。相反,將自己的命運交付於投擲汽油彈的黑衣人或者企圖盜竊社會運動成果並已失去政治信用的政客,必然是所託非人,甚至會摧毀香港的社會經濟基礎。

如果市民對政府的普遍不滿持續發酵,就會形成合適的土壤,一旦出現助燃事件,這個群體就會是「港獨」的群眾基礎。(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獅子山精神」對於今天的香港有什麼警示作用,或許才是大家應該討論的。香港人必須認識到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好像上一代香港人一樣,才能解決香港當前的困難。香港以往的經濟成就並非任何人的恩賜,是香港人自己努力的成果。解決香港的困難,我們不需要諉過於人,而是要緊握自己的命運,勇於面對挑戰,用勤奮與努力,科學與理性,齊心協力推動改革,打破窒礙香港發展的既得利益結構,重構香港的產業體系,分配結構,讓香港人的整體利益先行,讓年輕人扎實看見自己的未來,才是應對困局的有效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