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疑接連輕生 各界均有責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開學至今不足兩個月,至今已連續發生七宗學生墮樓或懷疑自殺事件,而今個月更是相繼出現五宗個案,令人憂慮整體情況會變得更加嚴重。教育局曾向有關學校聯絡,提供支援同時促請學校採取措施,及後向全港學校發信,提醒教師要加強照顧學生精神健康,及做好預防自殺的工作,防止類似事件發生。

觀乎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於9月10日公佈最新香港自殺數據,2020年香港標準化自殺率估測為9.1,創九年新低,不過有三個群組情況值得額外關注,當中包括了「15歲以下少年」組別。研究中心總局葉兆輝指,由於15歲或以下人士的自殺率一直維持低水平,所以國際上甚少作大型統計分析。不過現時香港青少年自殺有上升趨勢,自殺率由2019年的0.7升至2020年的1.3,所以社會更應該保持警惕,持續關注。

固有問題需要應對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周三(27日)出席電台節目時就指年輕人的自殺危機比成年人更高,而且他們面對的問題涉及不同範疇,包括家庭、人際相處、讀書壓力甚至感情困擾或精神健康問題等。教育局向學校發出的信件中亦有提及上述因素,同時鼓勵學校善用時間安排適當的活動,建立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及紓緩壓力。

由校方及教師作為「守門人」角色固然可為問題作出即時回應,但長遠而言,教育政策應該適時審視並作出修訂,在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出一分力。不少人認為香港的教育過份側重於課本知識,在「一試定生死」的中學文憑考試制度下,學生全人教育發展被忽視,在缺乏壓力管理教育下,自然就容易令學童壓力「爆煲」,有機會輕生。而考評局在周三(27日)宣佈取消2023年文憑試中文科卷四說話以及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IES),或許能無心插柳地減輕學童在學業上的壓力。

後疫情年代的新挑戰

同時社會狀態亦是不容忽視的一環。現屆學童在經歷過長時間停課後重返校園,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容易因不適應而構成壓力,難以快速適應原有的學園生活。而且在停止了校園社交之後,學童的社交技巧亦可能有負面影響,校方有需要對學生增加社交技巧的教育。

此外,數碼鴻溝本來就已經會對學童在學習以及心理上帶來負面影響,在疫情之相關問題更是被進一步深化。基層學生在疫情期間須使用網上教學模式上課,亦有機會因自身家庭經濟狀況比其他同學差而對情緒有影響。根據香港小童群益會,「兒童快樂調查 2021:希望感與快樂」研究所指,17.9%的兒童仍表示網上學習的配套(例如電腦、網絡、適當的家庭環境) 不足夠;相比來自基層和一般家庭的兒童,來自綜援家庭的兒童的快樂程度、希望感都較低。更有研究指,自覺網上學習成效欠佳的兒童,較大機會出現心理困擾。可幸這一問題相對容易解決,政府可以通過經濟支援以收窄相關差距。

另外一個相對次要的原因可以歸咎於移民潮,學童有機會要面對朋友離別及更換老師等,無疑都會令他們的情緒波動。教育局將按需要舉辦更多家長工作坊,加強他們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和認識,提升他們識別和支援有精神健康困擾子女的能力,相信可以有助以家庭為單位去緩解相關問題。

任何人輕生本來都是極度嚴重的事情,莘莘學子更是社會未來的棟樑,支撐著未來香港的運作,學童輕生問題必須要得到正視。政府、學校及家庭三方通力合作,方可以保障構成一個完整的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