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最低工資也有利做生意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上周發表施政報告,勞工待遇的部分提到將會優化最低工資的檢討機制,包括檢討周期、如何提升效率,以及如何在最低工資水平和維持經濟發展等元素取得平衡等方面。

現時的最低工資每兩年一檢,上一次2021年檢討時因為疫情打擊經濟而決定不作調整,變相自2019年調整後有4年「凍薪」。據消息所指,最低工資委員會近來已達共識,將最低工資由現時每小時37.5元提升至40元。

《香港01》近日翻查多間連鎖商店,包括便利店、食肆等,發現時薪水平較低的便利店和超市中,最低時薪亦達45元,一般時薪水平較高的食肆更一般達50元以上。假如事隔四年政府仍只是將最低工資調高至40元,很可能惠及的人數非常有限。

▼部份店舖兼職員工時薪▼

+7

最低工資檢討漸漸失效

最低工資自2011年首設以後,從最初每小時28元,至今37.5元,升幅約三份之一,看似不少。然而,最低工薪水平檢討每次所影響的人數愈來愈少,反映了政策的效力漸漸消退。

以2011年第一次定最低工資為28元為例,對比統計處於2010年發表的收入及工時調查報告,273,800人的時薪低於此水平,這些人可視為最低工資政策的受惠者。但此後每次調整最低工資時受惠的勞工人數愈來愈少,至2019年最近一次調整時,受惠的數目已下降至91,900人,只佔全港勞工最低薪的3個百分位。

假如來年調整最低工資到40元,按現有最新的2011年統計數據只能惠及73,300人。加上,今年的普遍薪金有所上升,JobsDB的報告指出今年香港勞工平均薪金上升3.2%,也即是說到來年2023年時,受惠於最低工資調整至40元的人數將比73,300人更少。

香港的貧富懸殊仍然嚴重,與人口普查數據一起公布的堅尼系數(除稅及福利轉移)上一次於2016年公布時為0.473,為聯合國定義的高水平。如果最低工資政策的影響愈來愈小,即意味着香港在收窄貧富差距的調節機制出現不足。

最近,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特別指明香港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最低工資作為改善貧富懸殊的再分配手段,應該發揮更大的功能,惠及更多的人。例如,先進經濟體普遍將最低工資的標準定於收入中位數的60%,以此推算,來年可以將最低工資調升至約45元(2021年的收入中位數為75.7元),這樣便可以惠及近一成(約30萬)的勞工。

+7

工資不只是開支

商界對於最低工資一直只是萬不得已配合,抱以負面和否定的態度,沒有讓最低工資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若以狹隘的角度審視最低工資的影響,他們只將勞動力視為成本支出,自然不願支持。然而,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是消費,而消費的前提是有「閒錢」。提升最低工資不單只是提升企業的勞工成本,同時也在提升香港人的消費潛力,對做生意其實是好事。

如果社會中有很多人因為收入拮据而要節衣縮衣,首先打擊其實是經濟行情,影響企業收入,最終又令企業更不願意花錢於勞工支出上,形成惡性循環。與其將經濟規模愈做愈細追求「節流」,倒不如考慮如何將經濟做大達到「開源」。

最低工資當然無可避免會提高勞工成本,要緩和成本上升對經濟帶來的困難,政府並不能只依靠最低工資政策。長遠而言,政府應該投入更多資源於提升勞工的整體生產力,包括再培訓已有的勞工以令他們能更適應日新月異的勞工市場需求,以及通過更好的教育訓練更多高技術勞工。只要勞工的生產力所有提升,自然能消弭工資上脹帶來負面影響,也可以令香港更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