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撥開雲霧 中國與新加坡重返合作之路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經過一年多的外交低潮,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終在9月19至21日訪華。中新兩國在多個領域有廣泛合作空間─中國希望對方在明年出任東盟輪任主席國後,發揮協調角色,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新加坡則尋求在不改變美國盟友身份的前提下,爭取在中國的發展戰略中分一杯羹。
在中美兩強之間保持平衡從來不是易事,李顯龍今次「破冰」之旅,是否有助克服外交低潮,令中新兩國重返合作軌道,是外界焦點所在。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日接見李顯龍,強調中新兩國必須「相互理解和尊重,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支持」。習近平又指,兩國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方面立場相近,希望在「一帶一路」這個合作重點上,建設好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並在地區層面上帶動其他國家共同參與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

習近平並未說明何謂「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但如果放在去年的背景來看,情況相當清楚。由2015年起,新加坡成為中國與東盟的「協調國」,任期3年,但李顯龍頻頻發表親美言論,表現很難算得上稱職。例如他去年初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聲稱,假如進行「秘密投票」,亞洲國家都會支持美國介入亞洲,又指若果通過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便能阻止中國在亞太區制訂規則。

習近平強調,中新兩國須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問題上相互支持。(路透社)

南海仲裁案結果出台後,李顯龍公開與中國打對台,呼籲各方接受仲裁結果,有關言行被解讀為配合美國圍堵中國。中國其後採取具有報復意味的反制措施,包括去年年底由香港海關扣留剛在台灣參加訓練的多輛裝甲車,亦在今年5月拒絕邀請李顯龍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小國大外交」掀論戰

中國此等舉措旨在向新加坡表達不滿,好讓對方放棄或者調整被指對華不友善的態度。北京的強硬姿態無疑對李顯龍構成外交壓力,事實上,李顯龍的外交路線,近期在新加坡內部也引起爭論。

馬凱碩認為新加坡或不會再出現像李光耀般的政治家,暗批李顯龍不如他的父親。(維基百科)

7月1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在《海峽時報》發表評論文章,以卡塔爾「被斷交」為例,指出「小國必須一直像小國那樣行事……在叢林法則中,只要大象不是衝向小動物的領地,小動物無論如何也不會站在猛衝的大象前面。」馬凱碩曾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亦曾擔任過安理會主席,他以外交界元老身份,挑戰星洲長年奉行的「小國大外交」理念,在新加坡觸發一場內部罕見的隔空論戰。新加坡外交部巡迴大使比拉哈里(Bilahari Kausikan)反駁,馬凱碩的想法「糊塗、虛假、非常危險」。新加坡前外長尚穆根(K Shanmugam)亦斥責馬凱碩的說法反智,強調新加坡不應以對大國卑躬屈膝的方式,實現國家核心利益。

這場論戰及星洲第一家庭早前關於李光耀故居的內鬥,均突顯李顯龍在領導國家的權威上面對尷尬局面。馬凱碩直指新加坡可能永遠不會再出現像李光耀那樣受全球尊崇的政治家,因此必須「顯著改變我們的行為」。比拉哈里則稱,這種說法冒犯了李光耀的接班人與新加坡人。今年7月李顯龍出席漢堡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時作出回應,聲言新加坡需要接受身為小國的事實,但同時必須保障國家利益,「這兩者聽起來有矛盾,但我認為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李顯龍與習近平亦在這場峰會上會晤,釋出中新兩國和解訊號。

倉促訪華盼改善關係

李顯龍這次訪華的消息在9月15日公布,且相隔不足一周便起行,過程顯得倉促,引來諸多揣測。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院博士生馮嘉誠分析,李顯龍出席G20峰會後,要籌備8月的國慶活動及9月初的總統遴選工作,加上當局8月初驅逐被指損害新加坡利益的美籍華人學者黃靖,因此無暇外訪。而中國方面,領導人在8月及9月行程緊密,須出席北戴河會議、金磚峰會和籌備10月舉行的中共十九大, 9月19至21日可能是在最後時刻確認的唯一空檔。

新加坡明年擔任東盟主席國,中國希望藉改善中新關係,維護自身在東盟的利益。(網上圖片)

兩國政府在緊湊的日程之間促成這次訪問,多少反映彼此均認為改善雙邊關係具有迫切性,而李顯龍將於10月訪美,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莊嘉穎接受《香港01》訪問時認為,他先到訪中國,可能是要向中國傳達新加坡沒有「親美反華」的意思。

在國際政治層面,左右國與國交往的是現實利益。中國目前是新加坡最大貿易夥伴,新加坡則是中國最大外資來源國,兩國在很大程度上互相依賴。莊嘉穎表示,中新兩國向來有合作的意願,但有時候難免出現摩擦,甚至衝撞,「最近雙邊關係的進展代表了兩邊政府重新找到可以合作的基礎。新加坡希望更進一步參與與中國有關的經濟發展,中國也希望在新加坡擔任東盟主席國之前,與新加坡鞏固關係,為她在東南亞的利益鋪路。」

在啟程前往中國前夕,李顯龍接受中國官方新華社專訪,對中國不乏溢美之詞,包括讚賞對方已經實現「大復興」,為訪華營造良好氣氛。就中國積極推行的「一帶一路」戰略,李顯龍極力介紹新加坡可以發揮的作用,表明新加坡可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金融合作等方面作出配合,在交通、貿易、服務和融資等方面,協助中國「進軍整個『一帶一路』的其他國家」。

其次,「一帶一路」中的「海上絲綢之路」牽涉東盟國家,李顯龍推銷新加坡作為「中國-東盟」協調國和東盟輪任主席國這兩個身份的作用,「亞細安(東盟)和中國之間已經有很深厚的經貿合作了,對絕大多數亞細安成員國來說,中國是他們最大貿易夥伴國……如果關係出了問題,互惠互利合作也會受到打擊。所以作為主席國,會盡我們的能力,促進亞細安和中國的關係及成員國之間的合作。」

李顯龍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極力推介新加坡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作用。(新華網)

李顯龍還在專訪中談及新馬高鐵項目和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馮嘉誠認為,兩者都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及「高鐵外交」的重要項目,中國希望加強中新合作,從新加坡成熟的技術型經濟中取經,與此同時中國也希望拿下新馬高鐵工程。新加坡則希望增加中國在新加坡的投資之餘,同時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彌補TPP失去美國後的狀態。

李顯龍在專訪中,以褒揚中國的方式作結:「從新加坡的觀點來說,我們覺得這(指中國繼續發展)是很好的事情,因為一個成功的中國,一個繁榮自信的中國,一個與鄰國和其他國家和平互利的中國,不僅是中國的福祉,也是全世界的一件大好事情。」他在這次行程中接連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名常委其中四人,包括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海峽時報》報道,與王岐山會面是李顯龍要求的,前者在兩人見面時開場白是對此「感到意外又高興」。

李顯龍在北京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其中四名常委會面,包括去向備受關注的中紀委書紀王岐山。(新華社)

星洲須平衡與中、美關係

中方以高規格接待展現對李顯龍的重視,李顯龍在華期間也對中國國際地位與「一帶一路」戰略予以肯定,又表明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可以說,雙方都從這場外交活動中取得滿意的結果,但外交方向顯然沒有這麼簡單地隨着中新關係回到正軌而發生重大改變。

研究新加坡政治的香港城市大學助理教授奥特曼(Stephan Ortmann)認為,在經濟層面,兩國或已取得明顯進展,但新加坡的安全關切其實並未改變。「中國愈來愈有自信(assertive),新加坡深感憂慮。就着南海爭議,採取令局勢降溫的策略應該放在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框架)來考慮,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並不現實。」

中國在南海問題立場強硬,只要新加坡仍擔心航行自由與海上貿易受阻,便仍需要依靠美國來平衡中國威脅。奧特曼認為,新加坡會以低調的方式與美國維持關係,「我看不到任何根本的改變……新加坡不會放棄以往的立場向中國卑躬屈膝。」馮嘉誠則認為,新加坡的戰略文化重視互相平衡,因此不會為中國而放棄美國。新加坡唯一可以避免的,就是拒絕就美國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動表態,保持局部戰略模糊。

中國之所以重視泰國,旨在於地區實力上平衡美日,打開美國軍事圍堵的缺口。(網上圖片)

「新加坡未來很長時間裏在政治和安全上仍會主要依靠美國,它的美國盟友身份不會變。但是只要新加坡……不幫美國在東盟內部給中國搗亂,中國就有必要包容它,發展同它的友好合作。」中國《環球時報》在李顯龍訪華前發表這番評論。事實上,新加坡是首個表態支持中國牽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國家,在東盟國家推行的「一帶一路」初期計劃中,六成資金在新加坡融資,反映這個蕞爾小國對中國的價值所在。當然,無視兩國的分歧也是不切實際,但李顯龍成功訪華,反映兩國均意識到合作重於對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