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冠儒
前些日子,筆者與一些香港友人討論如何才能衡量香港市民對香港立法會的關注程度,有人提及可以參考歷年立法會會議直播視頻的播放量。目前市民可以透過立法會官方網站和YouTube頻道等收看立法會會議;然而,立法會秘書處並不會公布有關視頻的播放率。於是,筆者嘗試以立法會YouTube頻道上的會議影片為切入點,統計截至2025年7月16日13時30分的播放量,發現立法會會議播放量超過20萬的視頻,全部集中在2019年,而2025年發佈的視頻平均播放量低於1000。
筆者統計發現,最高播放量的是2019年5月4日內務委員會會議,當時民主黨黃碧雲路過工聯會陸頌雄的座位,將其放在枱面上的足球「掃走」,遭工聯會麥美娟批評行為不檢,有34萬播放量。同年5月9日的行政長官問答會也有32萬播放量,當時毛孟靜指控特首林鄭月娥「講大話」,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要求她收回冒犯性言論未果,於是請她離開會議廳,結果引起泛民議員不滿。同年10月11日的財務委員會會議則有31萬播放量,當時泛民議員舉起「警察未除仲點開會」及「五大訴求」等標語以質疑警察加薪等行為,導致原本應該進行提名2019-2020年財務委員會主席及副主席的會議受阻。第四及五位分別是同年12月12日及3月27日的議員議案環節,播放量均有20萬以上;第六名則是2020年1月16日的行政長官問答大會,有18萬播放量。上述影片均與衝突及論戰相關。
但到了2025年,截至7月16日,除了2月與《財政預算案》相關的影片播放量普遍上千甚至破萬之外,絕大多數都不足1,000。對上一段播放量過千的影片要數3月27日涉及中小學的議員議案環節,當時自由黨張宇人原本動議檢視中小學以小班模式教學的成效,後續因不滿教育界朱國強提出修正案而臨時決定不動議,引發謝偉俊提出程序爭議,甚至怒掟《議事規則》以表不滿。而2月份最高播放量的影片是選委界議員何君堯就《財政預算案》表示失望的傳媒簡報會——高達7萬。但其他議員的同類簡報會只有過千播放量,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作為「主角」的財務委員會會議也僅有2,360播放量。追溯至「完善選舉制度」以來的情況,2024年3月19日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也有3萬播放量。
數據是冰冷的,不免要有主觀的演繹。雖說越是近期的數據播放量越低屬正常現象,而且即便是2020年前,許多會議的播放量也只有寥寥數百,但依然能夠感受到2022年前後的明顯差別。在熱門影片中,國安法、財政預算案都是會影響每位市民的關鍵議題,市民關注實屬理所當然;而2019-2020年則受「修例風波」影響,社會矛盾公開化,泛民議員屢次起哄,支持建制派的市民唾罵泛民,支持泛民的市民則表示喜聞樂見,兩者又相互攻訐,不難解釋彼時為何有部分影片能夠有超過30萬的播放量。至於「完善選舉制度」後,如果說非建制派的市民是因為質疑立法會並非「五光十色」,判斷沒有議員能代表自己並發揮上傳下達的作用而放棄或拒絕觀看的話,考慮到該官方YouTube頻道下的留言明顯以譴責泛民議員的建制派發言為主,很大程度上反映建制派的支持者也較少觀看相關視頻。
低播放量亦有可能反映立法會的官方YouTube頻道以及立法會的傳統運行方式已脫離了香港市民的實際需求。筆者注意到,2025年6月20日的財政委員會僅有210的播放量,而與公共衛生息息相關的控煙政策也只有不到500的播放量;與此同時,某議員的頻道有過30萬關注,這不禁引發筆者思考,立法會議員是否必須利用包括私人頻道等其他渠道去解釋自己的政策,方能在當下更好地發揮上傳下達及民意監督的作用?
如果能夠合理地解釋市民為何沒有以往關注YouTube的立法會影片,想必可以提煉出一些提高立法會民意基礎的建設性建議,可有關數據終究有很大的局限。單憑這些數據,筆者說不清楚播放量整體下降的原因,也說不通問題是在於立法會的忠誠反對派、中間派、青年還是新港人代表性的不足,抑或是由於缺乏新的傳播模式去吸引市民更積極地通過自己的立法會代表間接提交意見。筆者也很難通過客觀的數據去判斷香港市民是較喜歡議員們用一些相對誇張或者幽默的表現方式間接反映民意,還是渴望議員都通過大量一手調查數據就事論事,只是說上述的議題都與立法會的民意基礎相關,理應有一定的討論價值。
第八屆立法會選舉將於2025年12月7日舉行,筆者由衷期待能陸續看到更多確保議員代表性的建議,也希望有其他分析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角說明立法會的YouTube頻道播放量的變化並不反映市民對立法會關注度不如以往,甚至反過來採取其他數據證明市民的關注度有增無減。當然,假若各方願意承認有關數據確實有一定參考價值,而且認同市民對立法會的關注不如以往是一個有必要被改變的現象,那在下次立法會選舉到來前,確實有必要把握時間進行公眾咨詢,提供更多讓市民公開參與相關討論的平台,以便收集民意。
作者李冠儒是思哲研究所青年事務教育總監。標題原為《立法會官方YouTube視頻播放量銳減說明了什麼?》。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