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數香港島的入門行山路線,肯定要介紹龍虎山。龍虎山是港島西的後山,鄰近市區及港鐵站,大部分行山徑鋪得美侖美奐,既可以從港大或薄扶林下山,也可以登太平山頂。《01體育》記者參加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的植物遊,在這座山上漫遊半天,路經古蹟,認識植物。這次介紹的路線長約3公里,記者跟隨導賞團行了3小時,但如果只是行山的話,相信2小時內行畢,而且路上有洗手間,也有飲水機,十分適合一家大小的半日遊。這次路線的起點是香港大學,行程最高點是約300米高的松林廢堡,其後下山參觀中草藥園,行回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作結。攝影:顏銘輝
今次龍虎山之旅的起點是香港大學港鐵站,由A出口離開,搭升降機上港大。 一出天橋,見到的是港大的黃克競樓,我們走下樓梯,穿過走廊,去到大樓背面的馬路。 穿過黃克競樓後,就會見到大學道,沿左手邊方向走,沿馬路緩緩上斜。 沿馬路上斜不久,便會發現右邊有樓級小路,轉上小路行。 小徑的入口有清晰的標示,指沿路行會去到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及龍虎山行山徑。 小路的盡頭是旭龢道,要橫過馬路,到對面的樓梯繼續行。 行約5分鐘,就去到16號涼亭,不少遊人會在此休息。 在16號涼亭對面,有個克頓道休憩處,入面有洗手間及飲水機。 沿住克頓道上山,全是鋪好石屎的路,適合行山經驗較淺的人行。克頓道最初由軍方興建,連接松林炮台及干德道,用來運送大炮及炮彈,這條路以當年的駐港英軍司令克頓來命名。 克頓道旁,有根花崗石柱,這是維多利亞城的界石。在1903年,當時的立法局通過《維多利亞城界址條例》,豎立了多塊界石,標明維多利亞城的範圍。現存尚有6塊界石,這是其中之一。 這條路本身是晨運徑,行到一個彎位,有區議會興建的長凳,方便遊人休息。 雖然路旁叢林密佈,枝葉蔽天,但突然有個開揚位,可以望見維港景色。 行了一段路後,見到右方有支路,是一條上山的樓梯,上面有牌寫住「松林廢堡歷史徑」。 上完樓梯後,是一塊遼闊的大草地,草地的另一邊有公廁。 行到草地的另一邊,在馬路旁的是英軍留下的掩蔽體,這是松林廢堡的一部分。 沿掩蔽體旁的馬路向上走,轉個彎就會去到海拔307米高的舊炮台位置。 這是松林炮台,英軍最初為了加強海港防衛而興建的。自1870年代起,香港逐漸成為華南最重要的轉口港,而法俄兩國又不斷挑釁英國的在華利益,英軍為了提防列強入侵香港,所以興建炮台防衛。 在1898年,英國軍備委員會就建議在港島西北部興建炮台,而松林炮台就在1901年動工,4年後建成。松林炮台位於海拔307米高的山上,一直是香港地勢最高的炮台。 建成後,炮台有兩門當時很先進的大炮,分別兩門6吋口徑7型後膛炮,使用的炮彈重達100磅,射程可達7英哩,足以應付維港內的目標。 不過,由於經費問題,以及英軍決定在龍虎山對面的摩星嶺興建更大型的炮台,松林炮台在1913年拆除大炮及武器,第一次被廢棄。 在炮台的不遠處,有一座觀測台。在一次大戰後,空軍崛起,松林炮台再次被英軍起用,在1930年前後被改建成防空炮台,安裝了兩門3吋口徑的1型高射炮。 在二次大戰,日軍侵略香港期間,松林炮台多次被日軍空襲及炮轟,在1941年12月15日,有一門高射炮被日軍擊中,部分炮台設施損毀,英軍撤離。二次大戰後,松林炮台一直荒廢。如今,炮台成為遊人的景點。 沿小徑繼續行,至一處分岔路,直行往山頂,而轉右則落山往薄扶林方向。 經過一段長樓梯落山後,去到一處分岔口,左方往薄扶林,我們向右方落馬路。 落到馬路位置,有指示牌,沿馬路行可以返回克頓道,但我們向左邊行,沿小徑下山,往1號種植場。 下山的小徑經過一個殘舊的旱廁,除非很急,相信沒有人想入去。 經過一段下山的樓級後,來到龍虎山郊野公園的中草藥園;路旁有水喉連接山水。 龍虎山郊野公園成立初期,區議會、漁護署及龍虎山郊野公園晨運之友會合力,將1號種植場改成中草藥園,入面都有一些方便晨運人士做運動的設施,例如這個單槓架。 當局與港大中醫藥學院合作,現時在園內栽種了約300種藥用植物。 中草藥園內有介紹植物的卡片,行山人士可以查閱,認識園中植物。 沿向下行的樓梯離開中藥園,接上碧珊徑,向左會往瑪麗醫院方向,經過龍虎石澗,而在今次的路線,我們向右行,往香港大學方向。 碧珊徑表面上是山徑,但其實是引水道,這段路大部分都建在連接薄扶林水塘和舊薄扶林水塘濾水池的輸水管上,由整齊的麻石鋪成。 區議會在碧珊徑旁興建了很多休憩設施,方便晨運及行山人士休息。在碧珊徑沿路上,有很多落山的支路,例如往薄扶林道或香港大學,方便行山人士從各處上落山。 沿平坦易行的碧珊徑走,盡頭就是龍虎山自然教育中心。如不入中心,可沿門外右邊的樓梯往上走,經旭龢道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