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飲食業|監管多漏洞 僱主借機逼長工變兼職 湊夠數請外勞

外勞.飲食業|監管多漏洞 僱主借機逼長工變兼職 湊夠數請外勞
撰文:林遠航
出版:更新:

政府前年9月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容許飲食業等低技術工種無上限輸入外勞,至今一年半,計劃共批出逾5.4萬名外勞,當中2.3萬人為飲食業界,本地勞工及工會批評「搶飯碗」。

綜合協助求助工友組織及工會資料,目前輸入外勞制度漏洞多多。食肆本地員工不論被逼辭職或被解僱,要證明與公司輸入外勞有因果關係,十分困難;僱主必須保留兩個本地全職僱員才可以請一個外勞形同虛設,僱主將本來全職員工變兼職濫竽充數,瞞騙勞工處不難,也無懲罰機制。

港九勞工社團聯會副主席譚金蓮指,同類個案自去年12月起已出現,現行機制雖然有保障本地僱員的規定,但並無懲罰機制,不少僱主視之如無物。她憂慮若年底「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不恢復26個工種不可輸入外勞的限制,會令本地市場幾何級惡化。

王先生(化名,左)及67歲的霞姐(化名,右)投訴任職的食肆聘請外勞後,被公司用「旁門左道」方法迫走。(梁鵬威攝)
67歲的霞姐(化名,左)及王先生(化名,中)向社區組織協會求助。社協幹事吳衛東(右)指食肆用不同手段迫走本地勞工,即使投訴,僱員亦難以證明事件與有關。(梁鵬威攝)
社協幹事吳衛東認為,食肆在聘請到本地勞工下,用不同手段迫走本地勞工,但即使投訴,僱員亦難以證明事件與有關。(梁鵬威攝)

社協幹事吳衛東認為,食肆在聘請到外地勞工後,用不同手段迫走本地勞工,但即使投訴,僱員亦難以證明事件與有關,「老闆唔會承認我係迫走你,因為我請咗外勞。」

批評輸入外勞政策與鼓勵長者就業政策自相矛盾

吳衛東又提到,政府過去數年一直提出不同政策,例如「中高齡就業計劃」等,鼓勵僱主聘用較年長又有意投入社會的求職者。不過,現時的外勞政策,在「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無配額上限下,一些低技術、體力勞動工種,會對年長勞工就業造成衝擊,認為政府在政策上,出現自相矛盾之處。

他認為政府在未充分了解外勞政策對本地就業市場的衝擊時,應立即叫停外勞計劃,特別是針對一些如飲食業的低技術、過往不可輸入外勞的工種。

勞聯副主席譚金蓮表示,據她了解,類似情況自去年12月起已經出現。(資料圖片)

勞聯譚金蓮:同類情況去年12月起出現

勞聯副主席譚金蓮表示,據她了解,類似情況自去年12月起已經出現,儘管年尾旺季通常本地飲食業長工都不愁工作,但許多人被告知要「等電話開工」,工作日數逐漸減少,等同變成「炒散」,亦有人一直被無獲「派更」,即變相被「炒魷魚」。

她指亦有飲食業勞工因外勞入職而被調到其他分店,但到其他分店工作一段時間後,亦有外勞進駐,回到原來分店時被「外勞大佬」告知「你唔使換衫啦,去見經理啦」,最後見經理時收到七日通知金的支票,即店鋪一早已預備解僱本地員工。

2:1規定無懲罰機制 「僱主咁報數,勞工處咪咁信囉」

現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規定,僱主必須保留兩個本地全職僱員才可以請一個外勞。譚金蓮指,僱主做法基本上等同將長工轉為兼職,已違反規定,但由於沒有「禁賽」等懲罰機制,不少僱主或會虛報,「你僱主咁報數,勞工處咪咁信囉,理得你兼職定全職。」

譚金蓮又提到,儘管按規定,聘請外勞需提供住宿和支付不低於本地僱員工資中位數的薪資,但實際上仍比聘請本地員工划算,因為工資中位數往往反映不了市場實際情況,特別是在餐飲業,一些旺季時間,本地勞工的薪金比中位數高出不少。而當僱主要開除本地勞工時,相對上體力不及年輕人的年長勞工自然成為「開刀」選擇。

67歲的霞姐在九龍區一家食店工作17年,今年初被要求「減鐘」一半。(梁鵬威攝)
67歲的霞姐在九龍區一家食店工作17年,今年初被要求「減鐘」一半。(梁鵬威攝)

外勞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未完全浮面 憂幾何級惡化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自前年9月起實行,暫停執行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至3月底,當局共批出7,864宗申請,涉及逾5.4萬名外勞,當中3.6萬屬該26個工種,而飲食業佔逾2.3萬人。

譚金蓮認為,外勞對本地就業市場的影響未完全浮面,指現時計劃每日都正審批申請,當中相信不少為續約,而每個外勞最多可留港兩年,加上並無最高配額,她憂慮如果年底檢視計劃後,政府未有改革目前政策,外勞對本地就業市場的影響將幾何級上升。

促建立制裁機制

「而家已經唔係純粹補充勞動力,而係取代本地工人。」譚金蓮期望政府盡快恢復26個工種不可輸入外勞的限制,並建立明確的制裁機制,對違規僱主實施罰則,保障本地工人利益。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