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記 │ 大鵬灣的「浮式旅遊」構想

送澧手記 │ 大鵬灣的「浮式旅遊」構想
撰文:黃仲澧
出版:更新:

《送澧手記》專欄上周提到,政府部門是時候重新定位「海岸保護區」,適度發展沿海地帶,善用「水資源」來建設相關旅遊配套設施,以增加旅遊體驗,吸引更多遊客到訪,逐步推動旅遊業帶來的經濟增長。今期專欄,我們將探討以位於香港東北、深圳鹽田區東南的大鵬灣作「浮式旅遊」的構想。

近年來,深圳積極開發鹽田區、大鵬新區等沿海旅遊資源,其中後者更將於今年落成全球最大樂高樂園度假區,另亦正大規模升級改造當地的小梅沙片區。至於香港東北部這片寶地,擁有青山環抱的原始純淨自然,為深圳蓬勃發展的旅遊區提供獨特後盾。因此,港府應積極研究如何善用大鵬灣,與現有深圳旅遊資源產生協同效應,並抓住旅遊發展機遇。

除了在邊界上存在分隔,大鵬灣正好是分隔港深兩地的海灣,其面積相當於香港約三分之一的土地,灣內的島嶼大多緊依香港陸域,唯獨東平洲較接近深圳,讓香港海域延伸佔大鵬灣海域的一大半,亦使得灣心海域開闊且空曠,可見在這裏建設浮式旅遊設施,為讓旅客暢享跳島遊趣提供絕佳機會。

事實上,浮式設施在市場上並新鮮事,其中美國將歷史名艦瑪麗皇后號(RMS Queen Mary)改造成獨特的酒店兼博物館,停泊在洛杉磯長灘,生動地以豪華郵輪姿態迎接各地旅客。據資料顯示,世界浮式酒店市場正在逐漸增長,隨著旅客追求不同體驗,海洋旅遊的發展潛力絕對值得當局深入探討。

馬爾代夫、法屬波利尼西亞、加勒比海等向來是世界上水上屋的標誌性勝地,而杜拜、巴拿馬等新興海洋旅遊熱點現時正趕上這股潮流。至於香港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下,亦逐步發展浮式旅遊設施,除了香港仔珍寶海鮮舫、愉景灣浮式房屋等,港府今年初亦向一家船上艇仔粉批出食物製造廠牌照,讓其在香港仔天光墟漁人碼頭固定停泊營運,可見本地浮式設施可設置於岸邊,有效補充陸地上和豐富岸邊的休閒娛樂設施。作為其中一個領先全球的國際城市,香港誕生獨有的創新型旅遊體驗及技術有其象徵性及必要性。

除了沿岸設置固定海上酒店,當局亦可參考世界各地海中市集、酒店、住屋、餐廳、觀景台、耕種設施、節日活動空間、娛樂場地、會所、水底珊瑚觀賞點、主題公園/機動遊戲、潛水基地、潛艇體驗設施、星級遊艇設施等種種浮式設施。上述設施不但需要能像船一樣浮着,亦要能控制其側向移動,以防止漂走。此外,定制錨固系統被用於固定各種大小的海上油氣設施已久,而隨着海上風力發電及浮式風力發電技術發展,適用於中小型浮式設施的錨固技術與設計也同樣快速進步,其中應考慮採用風力發電的錨固技術,其錨需固定於海底,因此建造海中浮式設施需考慮海底地質。根據中國海洋局和科學院研究,大鵬灣水域偏深,平均水深達18公尺,而最深處則不超過30公尺;相關地質主要為坑口組,包含淤泥層、砂質淤泥層及風化岩層,並與陸地開發項目相似,適宜作建造海中浮式設施。

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韓國釜山市政府及美國非牟利組織OCEANIX早於2021年,簽署歷史性合作協議,擬在釜山市海岸附近興建一座永續浮動城市「OCEANIX Busan」,當中由6個正六邊形的人工浮島組成,合計面積約為75萬平方米,涵蓋醫療、教育、購物、文化中心等公共用途,預計可容納1.2萬人;隨着未來擴展,屆時容納人數將可增至超過10萬人。由於大規模浮動城市的構思相當前衛,亦未有先例以供參考,因此仍需時驗證其保持水密性和浮力、抵抗暴風雨、浮台固定、水電供應及廢物處理等多方面的穩定性及技術可行性,加上估計造價高達6.3億美元(約49.4億港元),需大量公私合作資金,導致項目現時仍有確實落成時間表。

總括而言,港府可以「浮城」概念作長期參考,而短期做法則可考慮引入退役郵輪,經過翻新後,用作固定海上酒店,並配備會所及餐飲設施。此外,當局可設置過境設施,讓船隻和低空飛行器接載旅客直接往返海上各項旅遊設施;另運營商也可以與旅行社合作,推出旅遊套裝,各界聯手打造獨特的海陸跳島遊行程。

香港東平洲、吉澳、娥眉洲、赤洲和海下灣等一帶東北水域「水資源」豐富,其中珊瑚覆蓋率和物種多樣性等均屬全港最高,可見本地絕對有潛力發展可持續的生態旅遊,並達至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雙贏。在不影響珊瑚保育的前提下,當局亦可參考其他珊瑚礁旅遊熱點的做法,設置浮台和水底觀景台,配合其他旅遊配套設施,以增加遊客旅遊體驗,推動旅遊業的經濟增長。

作者黃仲澧,是普縉控股集團規劃及發展部董事總經理、打鼓嶺鄉事委員會顧問,以及香港地產專業發展中心規劃及發展委員會主席,曾任多間大學及院校之客座講師。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