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全世界美術館和畫廊為什麼都愛白牆?純白空間背後有原因!

書摘|全世界美術館和畫廊為什麼都愛白牆?純白空間背後有原因!
撰文:轉載
出版:更新:

【藝文編按】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走進世界各地的美術館或畫廊,幾乎都會被一片「純白」包圍?沒有花巧裝飾,沒有多餘顏色,只有一塊又一塊白到發光的牆壁,好像連空氣都被漂白了一樣。這種設計叫做「白立方空間」,不只是為了看起來乾淨,其實背後隱藏了不少藝術與建築的故事。

本文摘自麥田出版《當代藝術關鍵詞100》,帶你了解白立方空間如何成為藝術世界「標準配備」。

當代藝術關鍵詞100(三版)(麥田)
當代藝術關鍵詞100(三版)(麥田)

名稱:當代藝術關鍵詞100(三版)
作者: 暮澤剛巳
譯者: 蔡青雯
出版社:麥田

天花板、牆壁都是純白色,除了出入口以外,沒有任何開口,也沒有樑柱等遮蔽物和裝飾物的室內空間。這樣的空間被認為是展示藝術作品的最標準空間,廣泛使用於全球的美術館和畫廊。

全球美術館和藝廊都偏愛純白色空間(Getty)

這種白立方空間的空間性質,受到繪畫、雕刻或是只具鑑賞目的的純粹藝術的喜好,因為它沒有任何妨礙鑑賞的遮蔽物或裝飾物,以及能在安定的光源下欣賞;此外,許多當代藝術作品是不規則形狀,在展示時,偏好毫無任何主張、不具個性特徵的空間。白立方空間就是以現代主義藝術的這些約定為前提的展示空間。

白立方空間被認為是展示藝術作品的最標準空間(Getty)

此外,因為世界各地都是性質相同的空間,同樣的作品即使轉換展示場所,都能以相同的條件提供鑑賞,促使收藏品的外借、展覽會的各地巡展成為常態。即使是將空間作品化的裝置藝術,也能以毫無個性、卻又充滿運用彈性的白立方空間為基礎進行創作。

因為世界各地都是性質相同的空間,同樣的作品即使轉換展示場所,都能以相同的條件提供鑑賞(Getty)

白立方空間的普及,使得繪畫裝框與否也和以往的展示大為不同。直到二十世紀前半,無論是油彩或水彩的畫作,幾乎都是加裝畫框,抽象表現主義以後,作品不加裝畫框、直接擺設在牆上的實例愈來愈多。除了因為許多作品的尺寸無法尋得適合的畫框外,也因為畫框的裝飾性會妨礙作品鑑賞,所以將純白色的牆壁視為一種畫框,作為誘使觀眾投入畫作世界的觸媒。在大型畫布上塗滿色彩、擁有獨特視覺錯覺(繪畫的錯覺效果),正是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精采之處;這種特質,唯有在不進行裝框、直接架設在純白牆面的白立方空間中,才能最為凸顯。

畫廊和美術館的純白色的牆壁視為一種畫框(Getty)

白立方空間的普及和建築風格的流行也大有關聯。一九二○年代的歐洲,稱為「國際風格」的功能主義建築正值全盛時期。這項設計思潮,不同於以往重視各地區傳統創意和建材的建築,而是期望讓簡潔明快且理性設計的功能主義建築普及全世界,於是,在鋼筋、玻璃、混凝土等便宜且容易得手的高耐久性建材出現後,在正方體建築物中設置幾個立方體狀空間的單純設計迅速擴展。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家之一是密斯‧凡德羅,他將這個想法更為延伸發展,構想出「通用空間」這種形狀單純的同質空間,純素色的白立方空間,就是實踐了通用空間的理念。在注重功能主義的美術館建設日漸普及後,白立方空間也更為普及。

白立方空間的普及和建築風格的流行也大有關聯。一九二○年代的歐洲,稱為「國際風格」的功能主義建築正值全盛時期(Getty)

白立方空間確立成為美術館或畫廊的標準空間後(倫敦有間名為白立方空間的畫廊,就是為了凸顯這種存在感),有些藝術家卻厭惡在這種無機空間中展示作品,因此,故意製作破壞空間調和感的作品,或是像地景藝術般設法向戶外尋求展示場所。有些經手美術館建築的建築家,也厭倦白立方空間,而為空間設計出不同的性格變化。例如在美術館建築當中,積極引進建地所在地區的固有特質,打造出適合設置特定場域性作品的空間,磯崎新的「第三世代美術館」就是其中典型。

(本文獲麥田授權轉載,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