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戶高溫難耐 40%乏通風窗戶 社協倡政府津貼電費及買家電

劏房戶高溫難耐 40%乏通風窗戶 社協倡政府津貼電費及買家電
撰文:蕭通
出版:更新:

周一(7月7日)為二十四節氣的「小暑」,而本港已連日酷熱難耐,天文台天預警今年的平均溫度偏高。面對高溫天氣,社協在5月至7月期間進行年度《劏房租戶暑熱生活狀況、水電費及室溫調查》,訪問約330位受訪者,以了解暑氣為不適切居所的租客帶來的身心影響及水電、室溫情況,並作出相對的政策支援及建議。

本港不少劏房戶居於不適切居所。(社協提供/資料圖書館)
本港不少劏房戶居於不適切居所。(社協提供/資料圖書館)

簡樸房必須有最少一扇達要求窗戶

社協指出,政府最新調研顯示,全港約有110,000間劏房,涉及約220,000名劏房人口。根據《長遠房屋策略》推算,居於天台屋、木屋、寮屋等臨時構築物的住戶數目由2016年的16,000伙增至2024年的23,700伙。這類房屋大多非法搭建,使用導熱性強的物料例如鐵皮、鋁板、金屬等,猶如滾燙的「火爐」,迫使基層食難安、寢難眠。

政府近日出爐的《簡樸房條例草案》,要求簡樸房必須附有最少一扇合乎要求的窗戶、內部樓面面積最低8平方米、安裝獨立水電錶,有望解決基層炎夏之苦,反映政府勇於求變的決心。沒有政策能一蹴而就,由立法至2030年全面取締劣質劏房尚有數年,基層在這幾年內的暑熱挑戰仍有待援手。

根據社協調查,330位居於不適切居所的受訪者中,有87%居住劏房,餘下包括天台屋、床位或籠屋、板房或梗房等。當中60%有自然通風窗戶,雖只有4%沒有窗戶,但有21%窗戶面對後巷或天井、15%基於各種原因不能打開。

本港不少劏房戶居於不適切居所。(社協提供)

93%認為今年夏天較以往熱 僅29%開冷氣或風扇

93%受訪者認為,今年夏天是否較以往熱。不過,僅29%會開冷氣或風扇,16%人靠多沖涼或飲水、14%靠開窗通風、13%到商場避暑,有9%人會延遲回家時間。面對高溫天氣,政府可以採取哪些方法幫助劏房住戶,36%認為政府應為不適切居所租戶提供暑熱能源津貼; 33%認為可重推「改善家居援助計劃」,以購買與通風有關的家電;另有15%促增加更多社區客廳服務點。

對於重推「改善家居援助計劃」,有87%人表示支持。31%稱由於極端天氣增加,基層面對的挑戰大,政府應當援助;23%人指可以協助購買有能源效益的家電,增加消暑效能,而且比較環保。另外,有51%人認為,簡樸房政策能改善到家居暑熱狀況。

受訪者年齡中位數為50歲,平均家中有2名成員。他們平均家庭入 11,500元,輪候公屋平均已有4年,目前平均居住面積110 呎 、租金4,700元。此外,他們每月需負擔350元電費、100元水費。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