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署已更換屯門20公里高風險水管 區議員促優化應急通報

屯門區近年水管爆裂事故頻生,尤以今年5月27日的屯門公路水管滲漏最為嚴重,導致大規模交通癱瘓及停水,逾10萬居民受影響。屯門區議會昨日(7月15日)召開會議,多名議員質疑水務署現行風險管理成效,要求加快安裝智能傳感器、提升監測技術,並改善應急通報機制等問題。水務署回應稱,全區29公里高風險水管已更換或修復20公里,但主幹道監測系統「智管網」則需至2027年才能全面覆蓋。
根據水務署數據,2020年4月至2025年3月期間,屯門區共發生14宗水管爆裂事故,其中鄉事會路及龍門路被列為「爆喉熱點」。而5月27日屯門公路因水管滲漏需要搶修,屯門西及北逾10萬居民需暫停食水供應,由於停水信息混亂,不少居民感到困擾。

5月停水資訊混亂 水務署:將來考慮以圖像顯示受影響範圍
屯門區議員巫成鋒指出,5月27日的爆水管事件中,水務署與屋苑管理處資訊不同步。水務署代表當日向受影響範圍內的屋苑派發停水通知,如兆康苑管理處收到後隨即張貼通告提醒居民。然而,政府官方Facebook專頁「水滴仔」公佈的停水範圍卻不包括兆康苑,惟署方未有即時派員更新通知,導致兆康苑等居民陷入「有水變無水」的混亂。葉俊逸等議員亦質疑水務署的通報機制成效,稱傳媒報道比議員更早收到停水通知,甚至追問無果。
針對上述問題,水務署代表徐溢謙表示當時爆裂的主幹道水喉供應於兩個食水配水庫,若沒有水則有機會影響整個屯門的供水,故希望取得供水及交通網絡的平衡。署方表示派「停水紙」是讓市民盡快做準備,亦會考慮以圖像形式顯示受影響範圍的建議,並進一步更新水務署電話應用程式,及時在完成修復後更新相關停水資訊,讓居民盡早得悉事故情況且減少影響。
署方指出,緊急維修水管消息發布機制正在進行內部指引更新,希望未來加強與各民政事務處、區議員及關愛隊的溝通,建立一個即時通訊平台,達到互相通報的效果,包括供水及交通安排。
新技術應用滯後 議員促引入地探車
為防止水管滲漏,議員陳有海建議參考內地例子,引進「地探車」及「帶壓不停水供水管網檢測」等新技術,以及早發現潛在高風險水管。署方表示除令利用聲納勘查及安裝噪聲記錄儀等,亦會研究其他先進科技,並按照《水管附近挖掘指引》及《如何防止損毀水管》等指引以供承建商參考。
主幹道鋼管未達壽命仍爆裂 傳感器覆蓋率待提升
針對屯門公路47年歷史鋼管提前爆裂,水務署解釋,除使用年期外,周遭工程及環境壓力亦可能導致損壞。目前全港「智管網」設有2,400個監測區域,屯門區佔171個,但主幹道如屯門公路、青山公路的傳感器安裝進度未具體說明。
直至 2025年3月底,屯門區共有約 29 公里的水管已納入「風險為本水管資產管理計劃」,當中約20公里的水管已完成更換或修復工程,正進行的工程約 4 公里,餘下的改善工程將於 2025年下半年或以後陸續展開。
署方以早前「屯門公路水庫事故」為例,解釋應急供水調配措施,將原本由屯門北食水配水庫供應的約20萬居民,經系統調度後,受影響人數降至約17萬,大幅減低市民不便。此外,署方在新發展區(如洪水橋、元朗南等)引入後備供水網絡技術,提升供水穩定性。然而,署方承認,屯門區因發展較早,現有地下管道及交通限制使部分後備供水設施難以100%完善,但會持續聽取地區意見,優化供水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