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茜皮蛋豬血糕薄餅引風潮 看東西方吃「血」的飲食文化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為了在疫情下促進商機,台灣有薄餅店商家於日前推出特殊口味披薩-芫茜皮蛋豬血糕薄餅。將很多人都不吃的芫茜,和歐美人士不願吃的皮蛋、豬血糕與薄餅混搭,製造話題商機。豬血糕曾被評為「全球10大怪食物」,還是許多西方人不願嘗試、視為禁忌的菜餚,但這種吃血的飲食文化,其實並不只存在華人社會,世界各國其實都有一、兩道與血有關的美味佳餚。

台灣披薩店商家日前推出芫茜皮蛋豬血糕薄餅,引起熱烈討論。(facebook@必勝客Pizza Hut Taiwan)

食用血存在許多文化之中,通常還會與肉類做搭配,像是血腸、醬汁等。若要追溯中國人吃血的原因,或可從血字的甲骨文窺看一二。「血」,在甲骨文、小篆中,字形像是器皿中的液體,代表祭神、殺牲時,滴入器皿中的血液。《說文解字》載:「血,祭所薦牲血也」,祭祀所用的牲,則被稱為「血食」。

「血食」二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還衍生出不同的意思,指代國家的延續與破滅,「不血食」即指國家或是祖先不能再得到祭祀,意即滅亡。由此可知,中國人食用血與祭祀息息相關。

但是一道道血淋淋的菜餚端上桌,對愛享用美食的中國人來說不太能接受,在結合中醫食補,以及飲食習慣講求五味調和、色香味俱全下,皆逐一變為美味的料理,幾乎全中國都能找出各種姿態萬千的「血菜餚」。

在廣東地區習慣將血稱為「紅」,如豬紅粥、韭菜豬紅湯、雞紅等;而在雲南地區則會稱其為血旺兒、旺子,再冠上動物名,像是豬血旺、鴨血旺;而源自重慶磁器口的知名川菜小吃毛血旺,「毛」是重慶方言,意為粗曠、馬虎,除了有血旺還有毛肚、百葉等主料。台灣則多直接以原材料的動物名稱稱之,例如豬血、鴨血。

而這次造成話題的披薩,其中的豬血糕是發源於中國大陸南方的一種米食糕點,並隨着福建移民傳入台灣。不過早期是用鴨血製作,由於鴨肉滋陰補虛,昔日農家在殺鴨之後,基於節儉美德、不忍心倒掉鴨血,便將鴨血結合糯米蒸熟後沾醬食用,後來逐漸成為平民小吃,名「鴨血糕」。然而鴨肉價高、養育費時,鴨血供不應求,但雞血又不易凝固,於是便以豬血取代鴨血,成為「豬血糕」。米血糕即是鴨血糕與豬血糕的泛稱。

米血糕是中國大陸南方常見的小吃,也可放入火鍋當配料。(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除了血豆腐、米血糕外,遼寧、內蒙、雲南有血腸、陝西有血麪條等多種食用血料理。

西方雖然因基督宗教,禁止食用血液,但其實歐洲各國皆有血液相關料理,並於狂歡節(carnival)時享用。但到了今日,歐洲的血腸已成為相當普遍的菜餚。像是意大利托斯卡尼(Tuscany),有以豬血、葡萄乾、松子、肉桂或是茴香調味製成的香腸,名為biroldo。另外還有結合巧克力做成濃稠的醬汁sanguinaccio dolce。

在英國、愛爾蘭還有名叫黑布丁(black pudding)的料理,雖然名字中有布丁二字,卻是用燕麥、豬血做成的血腸。法國也有血腸,稱為Boudin noi,會搭配蘋果,搭配吃或是混着烤派。西班牙的血腸morcilla主要是肉、米與血製成,甚至還有甜的血腸morcilla dulce。北歐還有用血製成的煎餅mustamakkara、東歐也有血製成的湯Chornaja Poliwka。

由此可知,無論東西方,食用血已經是流傳已久的飲食文化,也不是現代人發明的新奇食物。而西方人對於華人料理中的豬血、鴨血、米血糕也不用過於大驚小怪,歐洲各國料理都有特殊的血腸、血湯餐點。若是能用更寬大的心胸,接納異國料理,相信能從中體會到不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