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WWF倡擴后海灣濕地 覆蓋3擬建濕地公園作整體規劃

撰文:陶嘉心
出版:更新:

政府提出設立「北部都會區」,估計收回約700公頃私人擁有的濕地和魚塘,增設三個佔地合共1,220公頃的濕地保育公園。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今日撰文提出,政府應擴展目前的后海灣濕地拉姆薩爾濕地邊界,以覆蓋三個建議興建的濕地保育公園、香港濕地公園及其擴展部分、尖鼻咀海岸保護公園等;並建議擴展後的濕地,可採用「南基圍,北魚塘」的發展策略。
WWF強調,擴展拉姆薩爾濕地可將所有濕地生態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規劃,制定全面的管理政策,根據不同生境特點善加利用。

▼三個濕地保育公園選址▼

+3

▼全文▼

擴展拉姆薩爾濕地 落實對后海灣濕地的全面規劃

應對全球濕地的嚴重退化,1971年2月2日,18個締約國在伊朗的拉姆薩爾(Ramsar)簽訂了一份國際公約,為保護濕地生態開啟了重要篇章,而這份對濕地保育極為重要的公約也被稱為「拉姆薩爾公約」。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2月2日也被訂立為「世界濕地日」,直至今日,公約已有172個締約國,「拉姆塞爾濕地」達到2,435個,總面積超過2.5億公頃。

香港的米埔內后海灣濕地於1995年被正式列為「拉姆薩爾濕地」,面積約1,500公頃,擁有非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亦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中的重要濕地,為數以萬計的遷飛水鳥提供越冬地及中途停歇地。為妥善管理這片重要濕地,香港政府制定了《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管理計劃》,將拉姆薩爾濕地內的不同的區域及生境劃分為不同的管理分區,這是拉姆薩爾濕地管理計劃的重要環節之一。每個區域被賦予管理及護理重點,而確保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提升濕地的生態價值。

正因如此,在回應《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的積極保育政策的重點行動方向時,我們向政府提出擴展目前的拉姆薩爾濕地邊界,以覆蓋三個建議興建的濕地保育公園、香港濕地公園及其擴展部分、尖鼻咀/流浮山/白泥海岸保護公園和海濱長廊以及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創建一個沿后海灣海岸的濕地景觀。這將有利於政府更好地推行《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展示對后海灣濕地保育的決心。

擴展拉姆薩爾濕地不僅可以將所有濕地生態視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規劃,制定全面的管理政策,根據不同生境特點善加利用,更可以在本地、國家及國際層面上,反應特區政府對濕地保育的承諾。

《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管理計劃》中將整片濕地劃分為核心區、生物多樣性管理區、 資源善用區和私人土地區。對於擴展後的拉姆薩爾濕地範圍,WWF初步辨識了一些可以作為新「生物多樣性管理區」的區域(如圖)。劃定生物多樣性管理區的目的就是以積極的保育管理措施和行動,為水鳥等野生生物提供庇護所,並且兼顧相關的環境教育及培訓工作。我們還希望進一步與相關持份者溝通,對「資源善用區」進行進一步規劃,平衡發展與保育工作,提升整個后海灣濕地系統的氣候變化適應性。

近期關於南生圍及甩洲一帶的發展上訴申請引起了各方熱議,更凸顯出政府應掌握主導權,提早進行整體規劃部署的重要性。WWF在擴展拉姆薩爾濕地建議中提出了「南基圍,北魚塘」的發展策略。由於基圍的生物多樣性比魚塘高,我們建議復修位於甩洲、南生圍、豐樂圍和尖鼻咀的魚塘成為基圍,並採取綜合管理策略。另一方面,保留位於東北面的魚塘作魚塘養殖,令基圍和魚塘系統可以相輔相成,為水鳥等野生生物提供多樣的生境。

除了備受關注的候鳥,水獺亦是后海灣濕地的重要保育對象,牠們只於內后海灣出沒,屬瀕危品種。擴展拉姆薩爾濕地範圍,有利於創建一個「水獺生態走廊」,方便歐亞水獺(Lutra lutra)在內后海灣活動。

今年的「世界濕地日」以「守護人類與自然的濕地行動」(Wetlands Action for People & Nature)為主題,突出為濕地保育付諸行動的重要性,更強調了人與濕地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希望政府可以落實更進取的政策,不讓濕地保育成為紙上談兵。

撰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米埔保護區及遷飛路線保育項目總監 文賢繼博士

WWF建議擴展后海灣濕地拉姆薩爾濕地的範圍。(WWF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