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始亂終棄!衣櫃循環經濟學 「舊愛勝新歡」成最大挑戰

撰文:楊紫微
出版:更新:

「鬥平鬥賤」已是今日商品市場的大趨勢,便宜得難以想像的衣服、家品,甚至電器,令人習慣用完就丟,丟完就買已成常態。
這種消費和製造習慣最終將不能避免地迎來樽頸,難以持續下去。循環經濟的概念,可能是突破現況的出口。

「造、買、燒」(build, buy, bury)的模式最終會迎來樽頸,難以持續下去。(VCG)

現時的時裝界生態相當不健康,「造、買、燒」(build, buy, bury)的模式形成了一條單向的產業鏈--原材料由工廠到消費者手機,再被送抵堆填區。而循環經濟提倡的正正是將直線「拗彎」,變成一個源源不絕的迴圈,成品有機會以回收的形式再次成為原料。歐洲觀察國際組織(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在一個全球性的會議中談及新形態的消費主義,用完即棄文化已經開始過時,循環經濟在時裝業界中將掀起新風潮。

有調查指出,部分高檔時裝生產商承認曾降低產品質素來迎合大眾對低價產品的需求。要商家單單因應環保而改變現時營利模式幾近不可能,要延長產品壽命意味着消費者購買新產品的頻率會減少,整個行銷路線或需要重新定位;要讓消費者覺得「舊愛」勝於「新歡」,便要以質量、耐久度和售後服務來決勝負。

例如英國的鞋履市場每年總銷售額達500億英鎊,要消費者買少幾對,不就是要企業賣少幾對?不過,有研究發現,與速食時裝相對的「慢時裝」有效填上銷量下降的損失。品牌若提供額外服務,例如改衫、補衫等其實可以建立起消費者對品牌的「專一」,不易變心至其他競爭品牌。

而且加入出租或修補產品服務,減少在過量生產及大減價導致的虧損不止可令業務繼續營利,而且是以一個更具持續性的方向發展。

延伸閱讀:【星期日專題】向二手衫說不 找回失去廿載的「非洲製造」 

速食時裝品牌H&M便有為捐贈舊衣的顧客送上優惠券。(網上圖片)

   一穿十年 設計成關鍵

循環經濟務求減少在生產與銷售過程中的廢料,設計上復原和再生能力便顯得極為重要。

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一個研究便指出,對時裝企業來說,設計使用壽命長產品的最大障礙,是企業是否願意投放資金到研發相關技術,例如用更耐久或更易於回收的物料。現實是,受到供應鏈全球化的影響,產品發展及研究的工作變得碎片化,而且設計師與製造商間缺乏協調,亦沒有立法監管可持續性的問題,令時裝界走上循環經濟之路遙遙無期。

不過亦有成功的例子,Flint & Tinder便推出一款「10年連帽衛衣」,號稱可以穿個10年,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令消費者記住品牌。

   時裝巨頭的步伐

不少時裝公司已選擇用回收再利用的原料製衣,部分更再走前一步, 提倡理性消費、回收及重用舊衣等,例如專營戶外服裝的Patagonia有一個舊衣計劃協助消費者修補並延長舊衣壽命,更與網絡拍賣巨頭Ebay合作,建立了一個售賣二手Patagonia衣物的網絡。以及投資Yerdle,一間專門交換及回收二手商品的美國Startup公司。

而相當受香港人歡迎的Levi’s和H&M,均有在鼓勵消費者回收衣物鞋履上出一分力,減少被送到堆填區舊衣數量。2016年4月H&M便大力推廣世界回收周,一個目標為收集1000噸舊衣物的大型計劃。活動的成功證明了向捐贈舊衣物的顧客提供品牌優惠券是極為有效的策略。同時可以吸引客人回頭消費。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