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乖乖女簽不自殺契約仍輕生 揭內情專家:教育局過份目標為本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3年前一宗11歲品學兼優的乖乖女自殺身亡個案,原來箇中另有內情,死者原來事前曾自行完成自殺風險量表,發現自己有自殺傾向後曾向社工求助,更簽下不自殺契約,惟該名小六女生卻在簽約後數日輕生。
有研究青少年自殺及精神健康問題的專家批評,教育局在2015年更新的《學校處理學生自殺問題電子書:及早識別、介入及善後》過於目標為本,只適合有顯性自殺的15至24歲人士,但不適合需長時間溝通及交流的隱性自殺個案,強調輔導者需先與青少年及兒童建立關係,才能了解其內心世界,減低自殺風險。

宣教會學校服務隊駐校督導陳國聯(左起)、人本精神健康實務學員始創人葉錦成,以及宣教會助理督導主任葉建忠,均希望社會正視兒童及青少年自殺問題,包括成立臨床專家小組、留意死亡文化書籍及遊戲的委員會等。(鄧穎琳攝)

一直考頭三名 當抑鬱母聆聽者

宣教會學校服務隊駐校督導陳國聯今日在一個兒童自殺趨勢剖析發佈會上透露,大約3年前有一名11歲、品學兼優的小六女生,自小照顧胞弟及嚴重抑鬱母親,由於母親曾需送院治療,她更擔當母親心事的聆聽者,並背負着父親對學業的高要求,一直在全班考首三名。

看似懂性的她,原來自小三開始已有學業壓力,並經常閱讀死後世界的互聯網小說,即使事前曾在網上找到自殺風險量表,完成評估再找學校社工傾訴,雖獲社工與她冷靜理性分析,指離世會令父母傷心,她於是簽下不自殺契約,但不幸的是,簽約數天後卻她跳樓身亡。

一個月8宗 兒童青少年輕生多無徵兆

人本精神健康實務學員始創人葉錦成說,本港近年常有兒童及青少年自殺身亡,單是今年2月至3月1日已有8宗,當中不少屬於隱性自殺,即事前無明顯意圖及徵兆。

身邊人要花時間溝通觀察

教育局在2015年更新了《學校處理自殺問題電子書》,但葉錦成直言該書過於目標為本,只適合有顯性自殺的15至24歲人士(即透過明顯自傷、自殺行為,意圖發泄或獲得關注的組群),據臨床自殺輔導經驗,此群組大多有邊緣人格異常,僅約一成人會因自殺行為身亡;反而隱性自殺者事先未有明顯先兆,做出自殺行為前難以發現,身邊人需花時溝通觀察,強調社會應關注問題,否則「指引繼續出,要死的繼續死」。

葉錦成解釋,年紀愈細愈需透過活動熟絡,兒童才會從遊戲及對話中流露出怨憤,讓社工分辨事主有否情緒困擾或自殺傾向。惟電子書中有部分指引在開場白後,就直接問求助人有何困擾,有否自殺打算,惟事實上他們未必有能力或願意講出問題;而簽署指引中的不自殺契約,須依賴彼此的關係及情感才有效。他建議學校、家長應多加留意。

精神科醫生:家長忌囉唆 宜尊重子女感受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說,不少自殺問題與情緒病有關係,提醒家長應觀人於微,留意子女有否與情緒病的相關症狀 ,例如他們有否不知名的頭痛、肚痛,出現緊張、暴躁,極端沉迷某些事情或突然對有興趣的事物不感興趣。

若家長發現子女的想法負面,言語間透露與死亡有關的題目,家長更應找機會與他討論,了解其內心想法及感受,有需要可向精神科醫生或社工求助。

他指出,年輕人脫離小朋友、步入成人階段,會慢慢與父母疏離,若兒時親子關係建立得不夠穩妥,子女未必會與父母分享,家長應了解及尊重子女感受,切忌囉唆,可鼓勵他找其他親友或師長溝通及求助。

求助網站和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 : 23892222
醫院管理局精神健康專線 : 24667350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18281
撒瑪利亞會熱線︰28960000​
學友社學生熱線:25033399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2255
生命熱線 : 238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