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百港人就有5個患抑鬱症?醫生教你自測風險 新藥迅速抑負面情緒

每百港人就有5個患抑鬱症?醫生教你自測風險 新藥迅速抑負面情緒
撰文:浩賢
出版:更新:

現代人生活節奏急促,長期高壓,使情緒健康面臨挑戰。抑鬱症,這個隱藏在都市生活中的情緒問題,常連當事人都難以察覺,不僅影響個人功能,更對家庭和社會帶來深遠影響。本文邀請精神科專科黃穎勤醫生,深入闡釋香港抑鬱症現況、成因、症狀及新型治療方案帶來的希望。

抑鬱症是什麼?與情緒低落有何區別?

抑鬱症是一種普遍的情緒障礙,已在全球十大疾病負擔中排名第三,預計2030年將升至首位。在香港,現時約有2%至11%人口患有此症,按中位數推算,即每100人中約有3到5人罹患抑鬱症。

許多人分不清正常的情緒低落與抑鬱症的區別。黃醫生解釋,輕微的情緒低落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例如面對至親離世、財政壓力或生活困境時,短暫感到不開心是正常的反應。然而,抑鬱症不單會影響心情,更會阻礙日常生活功能,例如令學童無法上學,成人無法工作。如果負面情緒狀態持續多於兩個星期,這包括持續不開心、沒有動力、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伴隨內疚感、對前景感到絕望,以及可能出現失眠、胃口不佳、頭痛等身體症狀,這時便可定義為抑鬱症。

抑鬱症的高風險人士

黃醫生指出,罹患抑鬱症的風險成因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因素。

先天因素:

其中,遺傳因素為最重要的先天因素,若家族中有抑鬱症病史的人,患病風險相對較高。 此外,大腦的生理結構和功能,以及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亦與先天因素有關。

後天因素:

而抑鬱症的後天因素涉及的範疇即相對較廣,包括長期病患服藥可能誘發抑鬱;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工作壓力過大。荷爾蒙影響使產前產後婦女風險較高,老年人因身體功能喪失也會提高風險。此外,社會因素如獨居、離婚、失去至親、缺乏朋友或社區支援,以及經濟困難,均可能增加患病機會。

抑鬱小測試 風險低就不用在意?

抑鬱症往往難以察覺。為幫助大家初步評估情緒狀態,黃醫生建議參考以下「抑鬱風險小測試」。此測試有助市民初步了解風險,但最終診斷仍需專業人士判斷。

病人健康狀況問卷-9(用作篩查抑鬱症的工具)

在過去兩個星期,你有多經常受以下問題困擾?

完全沒有 = 0;幾天 = 1;一半以上天數 = 2;幾乎每天= 3

1.做任何事都覺得沉悶或者根本不想做任何事

2.情緒低落、抑鬱或絕望

3. 難於入睡;半夜會醒或相反地睡覺時間過多

4. 覺得疲倦或活力不足

5. 胃口極差或進食過量

6. 不喜歡自己 — 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對自己失望或有負家人期望

7. 難於集中精神做事,例如看報紙或看電視

8. 其他人反映你行動或說話遲緩;或者相反地,你比平常活動更多 — 坐立不安、停不下來

9. 想到自己最好去死或者自殘

結果判斷:

0-4: 輕微或沒有抑鬱

5-9: 輕微抑鬱

10-14: 中度抑鬱

15-19: 中至嚴重抑鬱

20-27: 嚴重抑鬱

重點關注高風險群體 警惕突發事件影響情緒

不過,別以為風險低就不用提防抑鬱症。黃醫生提醒,儘管有些情況下的抑鬱症風險相對較低,但情緒健康可能亦因突發事件而急劇惡化。例如,孕婦,尤其是新手媽媽,需要特別關注。早產、懷孕過程的艱辛、經濟壓力、缺乏家人支持以及荷爾蒙的劇烈變化等多重因素,都可能誘發抑鬱症。

黃醫生分享了一個案例,曾有患者因無法承受巨大壓力而對嬰兒產生負面情緒,甚至出現了藏匿嬰兒的危險念頭。她提醒,雖然第一胎媽媽面臨的風險較高,但如果第二胎媽媽缺乏足夠的支持,同樣有可能罹患產後抑鬱症。如果媽媽出現嚴重傷害自己或嬰兒的想法,即使時間未滿兩週,也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

除了上述情況,親人突然離世所導致的強烈悲傷,亦是引發情緒健康惡化的常見原因之一。

抑鬱症治療新方向—噴鼻式抗抑鬱藥

黃醫生指出,抑鬱症的治療方法分為非藥物和藥物治療,並有短期與長期目標。非藥物治療包括透過親友傾訴、分擔壓力;與上司或學校溝通以調整環境;以及尋求社工、臨床心理學家進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方面,抗抑鬱藥常應用於中度至嚴重抑鬱症,旨在穩定情緒、恢復動力和興趣,助患者理性梳理問題。黃醫生強調,抗抑鬱藥並非坊間認知的「開心藥」,作用僅是讓情緒回復平穩,減少負面想法。若有嚴重失眠、頭痛等身體症狀,初期可能需短暫服用安眠藥以改善睡眠,輔助抗抑鬱藥療效。

此外,黃醫生又特別介紹了一種新型治療方向——噴鼻式抗抑鬱藥。這款藥物與傳統抗抑鬱藥作用於單胺系統不同,它針對谷氨酸系統,透過增強大腦神經元連接改善情緒。因其經鼻腔吸收特性,起效更快,部份患者最快可在24小時內見效。配合現有的口服抗抑鬱藥一同使用,形成「雙管齊下」的治療方案。

黃醫生指,一般建議療程至少持續6個月,但具體治療方案與療程需經醫生專業判斷,並必須在醫療人員監督下於診所內使用,以確保其安全性。

親友支援與日常預防

黃醫生強調,家人朋友對抑鬱症患者的支持至關重要。最重要的是陪伴與傾聽,而非給予「振作」、「放鬆」等建議。患者通常已明白這些道理,但因情緒困擾而無法做到。無條件的陪伴和傾聽,反而更能讓患者感到被理解和接納。同時,應避免指責,以免患者更不願敞開心扉,甚至隱瞞真實想法,錯過介入時機。如果患者表達輕生念頭或有其他危險行為,家人朋友應立即勸說其尋求專業協助,不要讓患者獨自承受。建立透明的溝通模式,讓患者感到無論多負面、多煩躁,都可以向信任的人傾訴。

對於預防抑鬱症,黃醫生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應先學習了解自身性格,無論內向或外向,都應追求平衡。她提醒,坊間一般認為性格外向者患上抑鬱的機率較低,但若過度依賴他人,當親密關係出現問題,其心理狀態可能崩潰,需特別留意。因此,外向者需培養個人興趣,避免過度依賴外界支持;內向者也需適度與外界接觸,避免過度孤立。

其次是規律生活,建立健康的作息時間,保持良好飲食習慣。再者,培養興趣與運動,找到能讓自己放鬆的個人興趣,並堅持適度運動,如跑步、聽音樂等,有助於身心健康。

同時,培養靈活性也很重要,黃醫生提醒,人生總會遇到突發事件,培養靈活變通的思維,不要過於固執,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減少焦慮和不開心。最後,避免不良嗜好,戒除吸煙、過量飲酒等不良習慣亦可降低患上抑鬱症的風險。

精神科專科黃穎勤醫生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