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人才|深圳媽媽喜獲香港超預期銀行工Offer:單程通勤僅75分鐘

撰文:深圳微時光
出版:更新:

「麥小小萌」是香港疫情後「搶人才」計劃的第一批受益者。

2022年年底,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以下簡稱高才通計劃)開始接受申請。2023年1月5日凌晨3點,「麥小小萌」在線上提交了高才通申請。兩天後,她獲得香港入境處批准。3月中旬,「麥小小萌」拿到香港身份證,開始在香港本地的求職軟件上投遞簡歷,5月中旬,她拿到了超預期的offer。

跳槽之前,「麥小小萌」在深圳一家銀行工作多年,待遇、福利都不錯,但職業發展已接近天花板。她的年齡超過35歲,無論是35這個數字,還是婚育女性的身份,都意味着她在內地職場的困境,況且經濟大環境不樂觀,再跳槽,她感覺在深圳很難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去香港,是她尋求職業突破的一條出路。除此之外,她還想為孩子的教育留一條後路,「在深圳卷不動了, 還有機會去香港讀書」。

仍住深圳每日通勤75分鐘 盼孩子香港讀書再升讀海外名校(點圖放大閱讀有關內容節錄):

+25

香港的吸引力

過去三年,香港勞動人口減少19萬,為招攬人才,香港政府在2022年下半年推出了一系列「搶人才」計劃——例如取消了優才計劃的配額限制(2022年面向內地的配額為4000人),推出了高才通計劃等。截至今年5月底,香港入境處共收到8.4萬宗簽證申請,4.9萬宗獲批,其中高才通接獲超過3.2萬宗申請,批出超過2.1萬宗申請。

「搶人才」計劃在內地反響熱烈,截止5月底,高才通獲批申請中,95%的申請人來自內地。「麥小小萌」的心態與訴求,在內地申請者中頗具代表性——或者為了孩子教育,或者因內地就業形勢、職業環境等原因,尋求新的工作機遇。又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作為新的人才政策,高才通申請人的年齡段集中在中青年。前5個月獲批的2.1萬人中,40歲以下的申請人佔比接近8成,30歲以下佔比超過4成。獲批申請中,畢業於百強大學並有工作經歷的人羣佔比56%。從數據上來看,第一季度優才計劃的申請人數也迎來井噴,接近1.8萬人,超過了2022年整年的申請人數。

【延伸閱讀】卧底揭「內地來港平價團」真貌 130蚊包9景點 唔購物導遊咁反應(點擊放大瀏覽):

+14

不過,與高才通相比,優才計劃審批流程長,大約需要9到12個月,提交的材料也要複雜得多。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用户像「麥小小萌」一樣,主動分享了今年申請高才計劃或優才計劃的經歷,其中不少人提到「優才計劃申請被拒」。

「麥小小萌」入職的新公司,是香港的一家銀行,工作內容與她過去的職業經歷緊密相關。同時,她也為迅速適應新環境而慶幸,新公司在語言要求上比較寬容,同事互相交流工作時,可以選擇自己最擅長的語言,「比如一方講粵語,另一方講普通話或英語都可以,只要保證工作能順利溝通下去,語言並不是太大的問題」。

在香港工作一個多月,新工作在「麥小小萌」眼中最直接的優勢,一是薪水提升,且個人所得税税率更低,拿到手的錢更多了,另一點,就是未來孩子在教育上能受益。

赴港求職:職場危機的新出路

「麥小小萌」在小紅書上分享了這段經歷之後,收到了不少相關的諮詢。在她印象中,年輕人打算去香港求職,更多是渴望提高薪水,增加海外工作經驗,中年人的目的,則傾斜在孩子的未來教育上。

小圓一直在香港、深圳兩地生活,她在幾年前就開始從事「優才計劃」申請的中介諮詢服務,同時也做香港保險銷售。今年年初以來,向她諮詢「高才」、「優才」申請的人越來越多,這其中,既有相熟的朋友,也有內地保險客户,以及熟人推薦的諮詢者。

【延伸閱讀】深圳大廠婚姻最大考驗:丈夫外派出國,妻子該放棄一切愛相隨?(點擊放大瀏覽):

+25

小圓接待的諮詢者當中,未婚或已婚未育人士佔了大約3成。這些人顧慮較少,做決定更加乾脆,大多就職於互聯網大廠或者金融公司,年齡接近35歲。女性一般會提到危機感,她們想到香港換個職場環境。男性則集中在深圳的互聯網大廠,「工作強度、壓力太大,隨時有裁員的風險,所以比較焦慮,想去香港看看機會」。

小圓在香港的互聯網公司工作過一年時間, 在她印象裏,香港的互聯網行業,比內地要滯後許多,正因為行業還處於發展期,香港的互聯網公司對內地人才的渴求度更大,「互聯網從業者在香港的收入算中等,不比內地少,工作強度也適中,6、7點下班很正常」。

小圓接待過兩個建築設計行業的申請者,他們在內地加班強度極高,收入平平,想去香港建築業發展。還有從事廣告、新媒體等職業的申請者,打算去香港開家廣告服務公司,「香港人很少用大眾點評,小紅書等平台,他們想幫香港商户,在這些平台上做大V引流推廣,吸引內地客人」。一些符合高才通申請資格的內地名校畢業,也跟小圓諮詢過赴港求職的機會, 他們大都有兩三年工作經驗,有人覺得現下的工作一眼望得到頭,有人不滿於工資過低,有人抱怨工作壓力太大,還有人擔憂內地就業形勢,希望到香港碰碰運氣。

李明喻跟小圓一樣,也從事香港簽證申請的諮詢工作,也有數年的香港職場經歷。以李明喻對香港社會的了解,「金融、會計類從業者,精通全球法律體系的法律從業者,以及航運相關從業者」,是香港目前渴求的人才方向。

計劃去香港求職之前,「麥小小萌」諮詢了不少擁有香港工作經歷的朋友,從她的個人經歷,以及朋友們分享的情形來看,今年香港的就業環境也不算好,「找到好工作是有難度的,並非每個人都能找到超越內地的工作」。「香港職場沒有年齡和性別歧視,但對求職者來説,能否遇到一個不錯的職場環境,比較nice的上司、同事,也需要運氣。順利入職後,能不能跟新公司融合也是個問題,如果是中資公司,適應起來會容易一些,如果是港資或外資公司,能否融入職場圈子,都是很大的挑戰。」

中年申請者:「為孩子多鋪一條路」

作為中介,小圓、李明喻接待的諮詢人羣具有一定特點——廣深居民只佔一部分,其餘為內陸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的人羣,不少人已經結婚生子。尤其是內陸城市的諮詢者,相較在廣深生活的上班族,與香港的交集較少,無論是人脈圈子,還是職場、生活環境,在信息的獲取上存在劣勢。而且有家庭的申請者,更在意孩子未來在香港受教育的機會,這就更依賴中介機構的幫助。

拖家帶口,遷居不易的中年人,更關心香港簽證給下一代帶來的教育機會——「拿到香港簽證,7年後再獲得香港永居身份,這樣的話,子女將來能以香港學生的身份,參加內地的華僑港澳台聯招,這是保底的期待。要是孩子在香港受到更好的教育,將來能申請到海外名校,那就更好了」,小圓和李明喻接待的諮詢者如此,在小紅書上與「麥小小萌」交流的薯友亦是如此。

華僑港澳台聯招,是內地高校面向海外華僑、港澳台學生的招生考試,相較國內高考,華僑港澳台聯招在考題難度、錄取分數上均有大幅度降低。以暨南大學為例,2022年該校在廣東省的高考錄取線高於600分,在華僑港澳台聯招中的錄取線為350分。

近期某媒體報道中也提到,高才通計劃吸引許多內地中產家庭遷居香港,香港各類補習班異常火爆,教育氛圍更加內卷。小圓接待過不少諮詢者,申請香港簽證的心態其實是「隨大流」,「看到別的家長在申請,那我也要申請」。「我個人覺得還是不要盲目跟風,況且華僑港澳台聯招的競爭一年比一年更激烈了,現在香港學生要考清華、北大,難度也不亞於國內高考」。

很多中年諮詢者,在跟小圓或李明喻交流之後,主動放棄了香港簽證的申請。這些申請者的首要目標,是孩子的教育機會。對這些家庭來説,拿到簽證只是第一步,其後要付出的,是職業發展上的機會成本,巨大的時間精力成本,以及不菲的金錢投入。「你得在香港連續工作7年,7年間再經歷兩次續簽。才有資格申請永居,拿到永居資格後,你註銷內地身份證,拿到回鄉證,小孩才能以香港學生的身份參加聯招。」

「香港的生活成本,居住成本,以及孩子的教育成本,對普通中產家庭來説,不一定能負擔得起」,小圓接待的諮詢者中,「將來的工資能不能買得起香港的房子」是諮詢者規劃未來生活時,普遍憂慮的一點。

「麥小小萌」這一個多月來,每天奔波於深港兩地,她的單程通勤時間在75分鐘左右。「雖然看起來通勤時間較長,但早上的出門時間,只比在深圳上班時早半小時,晚上不加班的話,基本上7點半能回到家」。她在小紅書分享了她的深港通勤時間線後,有些深圳上班族回覆説,7點半這個時間點,比他們晚上到家的點兒還要早。

從內地切換到香港職場, 「麥小小萌」經歷的跨越和變動,比內陸城市的中年職場人要小的多,「你想想,如果北京、杭州的家庭,舉家遷到香港工作生活,這要付出多大的成本」,李明喻説。

截至4月底,高才通獲批的申請人中,約5000人來港激活簽證。小圓、李明喻接待的客户中,不少人也正處於觀望狀態,「趁着政策窗口期,先拿到一張簽證再説。至於要不要來香港工作,很多人還沒想清楚,尤其是有家庭的人,非常糾結」。

根據小圓的經驗,如果申請者拿到工作簽證之後,單純找一家香港公司掛靠,沒有實質的工作內容,想獲得永居資格,未來花費巨大也存在風險,「掛靠公司的話,搞定一次續簽的費用7、8萬,兩次就是十五六萬,你要成功續簽,每個簽證期要滿足180天的在港時間,還要滿足一定額度的個人納税,要有繳納香港強積金(類似於內地社保)的記錄,這些要付出的成本非常高」。「即便你有這個條件,兩次續簽都完成了,最後的永居申請也是一道難關,入境處會評估你對香港的實際貢獻,你有沒有長居香港的意願等。」

在李明喻的客户中,也有不少中產家庭的全職媽媽,打算讀一個香港本地高校的一年制碩士研究生學位,來爭取留港的機會。李明喻接待的諮詢者中,大約5成左右的人,期望拿到簽證以後,去香港購買房產,「香港也有總價三四百萬的房子,他們手裏有閒錢,也想力所能及地做點投資 。」

同樣作為家長,李明喻能理解這些諮詢者的苦心與焦慮,「買香港教育類保險,申請香港簽證,考慮去香港買房,實質上都是為了給下一代鋪路,讓孩子將來能多一個選擇。」

備註:文中人物李明喻為化名。

【本文獲「深圳微時光」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szd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