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斥教協對歷史課爭議護短 發文三小時後急刪「辱警」口號

撰文:劉錦華
出版:更新:

近日文憑試歷史科考試其中一條有關中日關係的試題,引起社會軒然大波。該題目問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日本為中國帶來利多於弊」,被指是附帶片面資料,令試題具引導性,亦傷害了中國大陸人民的感情和尊嚴,教育局昨日更發聲明譴責。
全國政協副主席、前行政長官梁振英今日(15日)於社交媒體發表貼文,斥責教協與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一如早前有老師於個人帳戶寫有「黑警死全家」的口號,及有老師提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為了禁煙等醜聞,就歷史科題目偏頗一事不但沒有歉意,「強詞護短」。梁振英的貼文一度寫上「黑警死全家」的標籤,在發出貼文後三小時刪去該標籤。

梁振英的貼文一度寫上「黑警死全家」的標籤,但在發出貼文後三小時刪去該標籤。(梁振英Facebook專頁截圖)

另外,梁振英又認為反修例運動暴露了教育界系統性的問題,讓社會更加注視教協的「負能量」。

事緣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昨日(14日)開考,卷一有試題要求考生根據試卷提供的資料及自己所學,解釋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教育局晚上發聲明,譴責有關試題試題及資料具引導性,考生可能因而達至偏頗的結論,「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要求考評局嚴肅跟進及交代。

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今(15日)早在港台節目稱,問題的引導性非常大,認為問法應改為「弊多於利」。他又說,兩份資料偏好日本立場,擔心會導致考生思考扭曲,「錯得好緊要」。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指出,歷史科考試要求學生論證,資料只是用作刺激考生思考,學生可以批評資料,題目亦非要求考生答「利多於弊」。他批評教育局一味用情緒化方法回應問題,破壞考評局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