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碟越多數據越重?網傳HDD跟SSD各有變重原因 有何根據?

撰文:黃正軒
出版:更新:

有無想過家中電腦的檔案數據,可能都有重量?不同格式的照片圖像、影片視像、音樂聲軌、編輯檔案、文字文件或表單文件等,這些家庭、學業或工作的重要資料皆由0和1二維碼組成數據內容,都儲存於電腦硬碟這必備元件中。硬碟裝滿文件數據的重量,跟空置時的重量,究竟是否存在差異?

近日網上流傳一篇科普文章,廣見於數份中文網媒報道。該論文指出電腦硬碟裝入資料,可令其變重。雖然數碼檔案的資訊是由0和1二維碼組成、是虛擬格式;但硬碟始終在用物理形式記錄數位資訊,既涉及實體,其重量便有機會改變。市面上的電腦硬碟通常不是HDD就是SSD,原來兩種硬碟基於紀錄資料原理的差別,儲滿檔案後在重量改變方面也有不同表現。

研究推測數據多少會影響硬碟重量,是真的嗎?(Wikipedia, Alpha six from Germany/CC BY-SA 2.0)

文章指出,傳統硬碟HDD以磁極變化紀錄儲存檔案,內含磁性物質,藉着修改磁性物質的磁極方向來記錄數碼資訊。磁極修改前後,硬碟也沒有物質增減(因為改變的只是磁極),所以即使一隻HDD容量已爆滿,重量亦無增加。然而HDD通電運作時,基於「電子有重量」,所以其重量有變;斷電之後,HDD便恢復原先重量。

SSD的情況則較複雜。固態硬碟SSD紀錄資料原理跟USB手指一樣,都是用快閃記憶體儲存資料。基於電腦數據二進制,快閃記憶體是「用電子記錄0和1的數碼訊息」,而「電子有重量」(雖則實在微不足道,推算只有9.109 x 10^​-31公斤),於是SSD儲存檔案越多,其實體重量隨之增加。文章又以一個256GB SSD為例說明,假如該硬碟儲滿檔案,當中有一半位元是「1」,即是「多了1.1兆粒電子」,SSD重量便會增加10^​-18公斤,人類卻無法憑感官分辨到這個「微乎其微」的重量差別。

2.5英寸SATA SSD(左側的方形IC是控制器,右側的6個矩形IC是快閃記憶體)。(Wikipedia, Hans Haase - 投稿者自身による作品/CC 表示-継承 3.0)

「電子數量增加使硬碟變重」說有爭議?「資料改變硬碟重量」另有理論根據?

不少網民指出該科普文章內容可能有誤。此頁留言欄便有網民指出,HDD不管有沒有通電,都不會改變重量,因為電子本身就存在於所有原子中,通電產生的電荷雖會推動電子產生位移,但就跟水管運作無異:「從入口擠新的(水)進去,把舊的(水)從出口擠出來」。因此硬碟範圍內的總質量不變。SSD同樣不會加重,因為實際上改變的電位是影響邏輯閘的靜態存取方式,而不是真的每1 Bit位元以一粒電子送入/記載。

同頁另一位網民回應說SSD的快閃記憶體是利用「島上的電容效應造成的電場來存資訊」,文章把寫入位元的電荷都算成靜電是「太誇張」。他的看法跟上面提到的該位網民略有不同,認為SSD硬碟質量或會「稍微上升」。此屬「能量守恆定律」使然:質量增加,是因為受到「閥中電容能量造成SSD整體位能稍微上升」所推動。類似的討論和見解也可見於另一網頁中。

硬碟面世數十年間,款式不斷轉變,有些品牌更已結業,其出品的硬碟成為古董。

雖然「一個數據單元用一粒電子」之類講法太粗糙,卻仍有檢討的餘地。「儲存數據多會使硬碟重量增加」之現象並非完全沒有根據。此學說曾得到科學家理論相佐。

外媒Inverse網站2016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紹了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電腦科學家John D. Kubiatowi的理論。Kubiatowicz表示快閃記憶體是藉着能否「俘獲」電子(原文為「holding electrons in place or not」)來區分1和0,產生位元,寫入數碼資訊。雖然電子數量不會改變,但它們一旦被俘獲(資料被儲存),其能量等級便升高。而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其重量(質量)也隨之增加。「受俘」電子​的能量比未「受俘」​的電子​高,Kubiatowicz​對如此差異的保守估計是每Bit 10^​-15焦耳。他又指,Kindle電子書即使裝了幾千本書,重量也僅增加1阿克(attogram,即10^​​-18g)

儲存多少資料才會令人感覺到硬碟變重?根據韋伯定律(Weber's law, 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間關係的定律),人類可以感知兩個物體間的重量差距是5%以上。以iPhone 6重量129克為例,要有6.45克差距,我們才能感覺到存在分別。但現時手機儲存的數據量,無可能累積到如此大的重量。

Kubiatowicz理論早於2011年獲科普界注意,獲New York Times報導。著名科普 Youtuber「Vsauce」(Michael Stevens)的短片也引用了Kubiatowicz。

Vsauce舉出生活化例子來解釋(或可視為一種推演,不必完全認同)。一封普通電子郵件包含一段文字和一個附件,大小約為50K位元組(Byte)。1K有1024 byte,1位元組有8 Bit,因此此郵件包含409600 Bit。平均約有一半的Bit是「1」,另一半為「0」,所以有204800個「1」的訊息需要電容器來存儲,於是總共需要大約80億粒電子。假設一粒用於數據儲存的電子重量為2 × 10^​−30磅,一封50K電郵重量便約為1.6 × 10^​−20磅,大約相等於21000粒鉛原子的重量。2011年全球網絡數據約為5萬億TB(Terabyte),Vsauce根據Kubiatowicz的理論,推算其資料總重量大概同一粒士多啤梨相若。不過網絡數據量幾年來大幅增長,現時「互聯網」的總重量應該已增加好多倍。

理論終歸理論。由於大量數據也只能令硬碟出現微乎其微的重量改變(畢竟電的重量無法用儀器實測),電子造成質量改變的機制亦存在不少商榷餘地。《網易科技》就有關話題之文章強調,HDD硬碟通電後電子的運動過程會出現離散狀況,也難免造成電子滯留。嚴格而言,硬碟重量可能改變,只是電腦硬碟(此處指HDD)跟電容曉鎖住電子的USB不同,電子雖有重量,卻可能只是有「較大機率」存在於儲存器中,而非被鎖在元件內部。硬碟重量可能會減少,可能會增加,亦有可能維持不變(HDD斷電後重量不變是最有可能的)。

總結而言,不論HDD或SDD,數據造成的硬碟重量增降微乎其微,人類根本難以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