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大便顏色反映腸道健康 痾唔出因為大腸菌叢失衡?

撰文:聯合新聞網
出版:更新:

常常「痾不出來」還是常常「肚子痛」嗎?這些可能都是腸道內菌叢的失衡所造成的症狀,久了不但影響營養吸收,免疫功能也可能受到影響。

小腸是體內消化液作用的主要位置,負責大部分食物的消化及營養吸收,而大腸的主要功能則是吸收剩餘食物90%以上的水分,形成糞便。當糞便到達一定的量時,受擠壓的腸壁便會對大腦發出訊號,幫助排便。

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生黃任嫻表示,存在於大腸的腸內菌叢一旦失衡,便可能促進腸道蠕動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造成糞便排空變慢變硬;失衡更嚴重的話,則可能導致腸道壞菌增生,引起腹瀉。

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任嫻表示,存在於大腸的腸內菌叢一旦失衡,便可能促進腸道蠕動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造成糞便排空變慢變硬。(Gettyimages/ CSA images)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壞菌容易造成腸內菌叢的失衡。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柳朋馳則表示,每個人的腸道菌叢都不相同,從母體接受到媽媽的營養以及出生後接觸到的食物,都影響菌叢設定和生成。何謂壞菌,對每個人來說都不見得相同,且每個人可以忍受的量也不盡相同。

柳朋馳以大腸桿菌為例,大腸桿菌其實是人體腸道的常在菌,甚至可合成並釋放人體所需的營養素,與人的關係可說是互利共生。而有些人的腸道適合大腸桿菌生存,吃到受大腸桿菌汙染的食物不太會有事,有人則可能因為食用數量過多的大腸桿菌或吃到病原性大腸桿菌,造成腹瀉或嚴重感染。

另外,黏膜發炎損傷和抗生素濫用,也是產生腸道壞菌破壞菌相平衡的原因。

黏膜發炎損傷和抗生素濫用,也是產生腸道壞菌破壞菌相平衡的原因。(freestocks.org/Unsplash)

黃任嫻表示,有些人可能因自身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或因體質,有所謂乳糖或麩質不耐症等過敏症,引起慢性發炎導致腸黏膜屏障消失,使腸內菌叢失衡並使壞菌增生感染人體。至於抗生素,則是好菌、壞菌一網打盡,不但殺死致病菌,也可能一併殺死體內的原生腸內菌叢。而當腸內菌叢減少時,就可能使致病的壞菌增加,霸佔原本腸內菌叢位置,造成菌相失衡。

腸內菌叢失衡時可能影響人體消化食物及代謝毒素的功能。柳朋馳表示,當發現排氣味道改變、或是發生便祕、腹瀉、脹氣、不明腹痛等,都是腸相改變徵兆。他表示,此時可以適時補充一些益生菌,如比菲德氏菌、乳酸桿菌等,以改善失衡的腸內菌叢。

柳朋馳表示,當發現排氣味道改變、或是發生便祕、腹瀉、脹氣、不明腹痛等,都是腸相改變徵兆。(Gettyimages/EyeEm)

糠榮誠則表示,由於抽菸、喝酒、燒烤等,可能讓腸道增加發炎物質產生,且讓腸黏膜的修復變差,因此不要暴飲暴食以及大量食用燒烤、菸酒,可以避免腸道菌相失衡。暢通排便是保持腸道健康的重點,因此多喝水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和維持正常作息,有助於排便,避免糞便長期刺激腸道細胞而產生不好的影響。糠榮誠表示,可觀察自己的糞便顏色來判斷腸道健康,通常健康的糞便為金黃色,若是呈現深黑色或是綠色,則可能有出血或是膽汁分泌過多的情形,建議到醫院檢查。

另外,黃任嫻也提醒,由於大腸直腸是糞便主要儲存地點,糞便需在大腸直腸中經過至少1至2天才會排出,大腸黏膜因此長時間暴露在糞便中的膽汁酸、硫化氫及氨等致癌物中。加上大腸內又有腸內菌及糞便擠壓的機械刺激,相較於有消化酶與鹼性環境保護的小腸細胞,癌化風險更高。

暢通排便是保持腸道健康的重點,因此多喝水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和維持正常作息,有助於排便,避免糞便長期刺激腸道細胞而產生不好的影響。(Gettyimages/ RunPhoto)

黃任嫻表示,腸癌有八成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但仍有15%的病人受遺傳影響,建議若有親友罹患乳癌、婦癌、胃及小腸、胰臟等消化道癌症,建議於親友發病年齡減10歲,或50歲以上開始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另外,目前成人健檢提供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50歲以上民眾可至醫療院所詢問。

你是否大腸癌高風險人士?11條問題快速評估▼▼▼

+9

延伸閱讀:

蔬菜農藥殘留、沙拉大腸桿菌超標! 海底撈、屋馬燒肉上榜

摸雞蛋未洗手感染沙門氏菌 大腸發黑壞死九成險喪命

【本文獲「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