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困難】不忍插喉食糊仔 媳婦煮軟餐 助奶奶重拾進食樂

撰文:徐嘉蒓
出版:更新:

「喺醫院見到一位婆婆,工人姐姐餵緊佢食嘢。本來好地地,一濁親,叫醫生,然後就冇得救。你諗吓喺醫院都救唔到,屋企點算?」照顧者黃太憶起在醫院見到的情景,至今仍有餘悸。
黃太奶奶今年83歲,患柏金遜症及認知障礙症,兩年前吞嚥機能退化,需改吃「糊仔」。奶奶一度拒絕進食,即使肯食,也常無法吞嚥,「谷到成塊臉紅晒,好驚要打999。」
不插喉、不吃「糊仔」,奶奶始終要吸收營養,可以怎辦?黃太決定為奶奶製作軟餐。「奶奶食多咗嘢,仲重咗。」她一邊餵奶奶吃「軟餐」,一邊說。
攝影:高仲明、錄影:楊凱力、剪接:譚耀安
(此為【吞嚥困難】系列之一)

問奶奶還記得去過些什麼地方,她說不出口,柏金遜症及認知障礙症令她說話有困難,只能發出「嗚嗚」的聲音。

患柏金遜症及腦退化

北京、日本沖繩、上海、泰國、南韓……由孫女出生那年起,黃太一家每年都會帶奶奶最少去一次旅行。那時奶奶沒有任何長期病患,「牙力」、「腳骨力」十足,六、七十歲仍能登萬里長城,吃盡各國美食。

健康體魄,在八年前一次跌倒,傷及盤骨後改變。「好似啲人咁講,(長者)跌一跌啲病就來。」手術後,奶奶走路不成問題,但一、兩年後,身體漸退化。她走路愈走愈慢,無力蹲下,更易被人撞跌,最終要以輪椅代步。奶奶也漸變得無記性,失去了語言能力,「一開始係講句子,之後講詞語,最後連字都講唔到。」

退化快 吃飯難 

經公立醫院老人科醫生評估,奶奶確診柏金遜症及認知障礙症(又名腦退化症)。醫生只跟黃太一家說,奶奶的身體會愈來愈差。卻未料到,退化的速度如此快,更沒想到連進食也有困難。

以往一家人同枱吃飯,奶奶半小時左右便完成用膳,還會幫忙收拾碗筷。後來,雖然奶奶仍能動手吃飯,但抬手的動作愈發艱難,愈吃愈慢,需要改吃「碎餐」。「為咗令佢方便啲,食快啲,會剪碎啲食物。一開始只係一嚿剪成兩嚿,之後三嚿,愈剪愈碎。」黃太說。

奶奶身體轉差後,黃太一家仍希望再帶奶奶去旅行。籌備已久,兩年多前的暑假,一家人連同傭人姐姐一起到台北遊玩。不過旅途中,奶奶的假牙多番脫落,即使用固定劑亦無法黏實,原來奶奶的口腔肌肉已無力承托假牙。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由「碎餐」改吃「糊餐」。

你能說出這一碗綠色的「糊仔」,由什麼食物攪拌而成?是倉魚、菠菜及白飯。「糊仔」模糊了食物原有的味道及形狀,令長者失去食慾。

碎餐變糊餐 失進食樂趣

「糊餐」,俗稱「糊仔」,造法簡單,只需將煮熟的餸菜攪爛,再拌勻在一起。不過,這一碗濕濕潤潤、溶溶爛爛的「食物」,不論味道或賣相也極不討好。「我覺得似垃圾,幾樣食物撈埋一齊,好怪。」連黃太也吃不消,何況是當時已年屆80歲、吃過珍饈百味的奶奶?

黃太與奶奶相處近二十年,她憶述,奶奶年輕時愛吃,胃口不俗,吃自助餐時比他們吃得還要多。奶奶更愛吃一款潮州特產的鮮魚,經常親自下廚煮食。但轉食「糊餐」之後,黃太很少煮魚肉,最多只會煮三文魚、龍脷柳等無骨魚塊。「大魚係好食,但我驚唔小心挑漏咗條魚骨,佢吞咗入口又講唔出口,鯁親咁點算?」

奶奶的胃口漸漸變差,更會拒絕進食。「就算入面擺嚿三文魚,你都唔知係三文魚;就算擺嚿龍躉落去,你都食唔到係龍躉。所以佢唔鍾意食,就會吐出來。」黃太與傭人姐姐每頓飯要花上更多時間餵食,但奶奶始終吸收不多,導致缺乏營養,體重更由120磅,跌至100磅以下。

「小朋友都係糊仔,老人家又係食糊仔,好似一樣,但小朋友未食過嘢,但老人家咁多年食過好多嘢。」照顧者黃太說。

吞嚥困難恐奪命 家人堅拒插喉

奶奶不但失去了進食的樂趣,也失去了進食的能力。去年起,奶奶吃「糊仔」時經常無法吞食,「成日會噴嘢,噴到周圍都係,食到成塊面谷到紅晒。」

醫生指奶奶有吞嚥困難,建議插胃喉吸收營養;醫院轉介的言語治療師卻指,奶奶的咽喉仍能活動,認為可以繼續有口進食。最後他們一家拒絕為奶奶插喉,「食到就食,唔想佢辛苦,同埋失去食嘢能力同樂趣。」

不過,一日三餐的膳食如何解決?黃太無奈表示,當時不知有何應對方法,醫生及言語治療師亦沒有推介,只能繼續餵奶奶食「糊餐」,但每一次都非常小心和心驚膽跳。「好驚佢濁親之後就『咩咗』 (意指去世)。」

吞嚥困難

根據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吞嚥研究所的資料,吞嚥困難有機會引致「落錯格」、「濁親」,即食物錯誤進入呼吸道,而非咽喉,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時會致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吞嚥困難的患者日常會經常流口水,口齒不清,拒絕進食,舌頭萎縮,下顎周圍肌肉亦會緊張僵硬,亦有機會持續性地發高燒,體重下跌。進食時,他們亦需要較長時間咀嚼或吞嚥,食物或會從口中流出,或殘留在口腔內。

吞嚥困難不止是長者才會患上,手術治療後的副作用亦有機會引致。據醫管局出版的《舒緩餵食資料手冊》,中風、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症、及口部、咽部、喉部的癌症等,都是吞嚥困難的常見病因。

黃太說,奶奶本來連水、粥等,也無法直接吞食,但變成軟餐便可食用。

還原食物色、香、味 助有口進食

奶奶受苦、黃太徬徨的日子維持了很長時間,直至「軟餐」的出現才為她們帶了曙光。

記者訪問當天,黃太為奶奶「烹調」三道餸菜——沙薑雞、三文魚、南瓜,以及白飯及椰青水。吞嚥困難的患者連水都難喝到,難以想像奶奶可以直接食用這些餸菜。原來,食材會經過一輪「軟化」,最終會變成「啫哩」狀。

記者試食 口感像慕絲

記者曾試食軟化後的南瓜,口感有點像慕絲、薯蓉、芋泥,不用咀嚼,大約五秒便會在口腔中融化,然後「滑入」喉嚨。不同於「糊仔」,南瓜「軟餐」看起來仍像南瓜,仍能嚐出南瓜味。

點擊下圖看「軟餐」製作方法:

+1

軟化秘密:酵素膠化劑

軟化效果,全因食物酵素膠化劑。酵素能在保持原有味道下,轉變食材質感,加上食物模具的塑型,能大致還原食物形狀。也即是說,吞嚥困難的患者,可以以另一種方式享用任何食物,不論是湯圓、牛扒、叉燒飯……

「我都煮過點心、乳鴿、葡式炒飯,奶奶仲食好多添!」黃太說,奶奶現時每頓飯能吃約500毫升的「軟餐」,胃口比以往吃糊餐時大有改善,體重亦有上升。

現場所見,奶奶被餵食時會東張西望,少有張開口,吞嚥時會扁嘴皺眉,動作有稍稍吃力。黃太笑言婆婆表現「唔乖」,吃得不多,但着記者細心留意,婆婆的咽喉有在上下緩慢郁動,有在吞嚥進食。

什麼是「軟餐」?
目前本港並沒有一個針對「軟餐」的統一標準,「軟餐」市場亦不算蓬勃。但近年有不少團體引入不同類型的「軟餐」,為長者帶來進食選擇。
例如,聖雅各福群會研發外型精緻的按壓軟餐杯,有肉類、魚肉及蔬菜等味道,只需加熱及倒入醬汁即可食用。
而黃太使用的食物酵素沖劑,則由本地企業「文化村」從日本引入。企業還代理另外兩款「軟餐」產品,包括液態飲料增稠劑,及軟化食材的木瓜酵素。

將近50歲的黃太與奶奶朝夕相對近20年,明白飲食對奶奶的重要。

照顧者:要給老人家多個選擇

奶奶今年83歲,黃太也年近半百。她說,除非奶奶完全失去有口進食的能力,才會選擇插喉,否則會讓奶奶在餘下日子有口進食。但每餐飯需額外花上半小時製作「軟餐」,對照顧者而言,壓力或不少,會何還要堅持?

「飲食好重要,如果我係佢,我都唔想食糊食,唔想插喉。如果我能夠咬到嘢,都想嘢食係分返開,唔好撈埋一堆。我自己都唔會擺幾樣野一齊放入口食,畀着你都唔會喇?」是尊重,也是因為將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