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村上春樹書寫歷史惹爭議 日本在糾結什麼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今年初,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暌違七年再推出長篇小說,萬千書迷一如既往爭相搶購。這部名為《刺殺騎士團長》的力作,同時也使村上本人再度捲入有關日本二戰歷史的爭議,原因在於書中對南京大屠殺作了一些描述。
插圖:曾永曦

那年12月發生了什麼? 我說:「南京入城。」 「沒錯,也就是南京大屠殺。日本軍在激烈戰鬥的末尾階段佔領了南京城,在那兒殺了很多人。有因戰爭而殺人,也有戰鬥結束之後的殺人。日本軍由於無暇管理戰俘,大規模屠殺了戰俘和當地民眾。關於準確的被害人數,雖然具體細節在歷史學者之間也有爭議,但總的來說把多數市民捲入戰爭並殺害了的事實,是無法否定的。」
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

村上春樹一向嚴厲批判日本右翼的修正主義史觀,這次他主動針對右翼長年拒絕承認的歷史暴行「下戰書」,右翼的躁動可想而知。他們貶損村上這樣寫旨在討好中國,以增加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機會。

令右翼尤其神經緊張的是,村上春樹在書中提到了中國受害者的具體數字:「有說法是中國人的死亡人數是四十萬,也有說法是十萬人……」二戰期間日本侵略周邊地區,加害者身份無從抵賴,但右翼份子每每施展雞蛋裏挑骨頭的伎倆,試圖混淆視聽,歪曲歷史。對於當年在南京犯下的暴行,日本一直在死亡人數上砌詞狡辯,試圖抹掉屠殺事實。譬如日本外務省的說法是:「日本政府無法否定,日本軍隊在1937年入城後,對非戰鬥員作出殺害及掠奪行為。但被害者的人數有多個說法,日本政府認為要找出確實數字有困難。」 

四十萬和十萬有什麼區別

正如村上所言,「四十萬人和十萬人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屠殺便是屠殺,右翼在數字上「錙銖必較」,使外界無法信任日本當局「對在二戰時的行為痛切反省並心感歉意」的說辭,更持續惡化為日本與中韓等鄰國發展外交關係的絆腳石,在敏感時節,對立的氛圍甚至在有意無意的政治操作之下蔓延至民間。

村上春樹新作《刺殺騎士團長》提及南京大屠殺,引起日本右翼不滿。(視覺中國)

右翼的口誅筆伐與杯葛雜音,無法阻擋村上旋風,《刺殺騎士團長》甫面世,銷售量便突破百萬冊。該書中譯版本月稍後推出,目前在預購榜高踞榜首。村上用文字表達出自己作為一名知識份子的良知,也許他還希望透過自己的筆,向周邊國家的萬千書迷展現現代日本人的良知,搭建溝通的橋樑。

在實際生活當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用各自的方式承載歷史。《香港01》找來兩位日本人,他們在自己國家的知名度也許遠遠不如村上春樹,但在中國卻也說得上家喻戶曉,並因自身生活與工作背景而成為中日歷史爭議的見證者。聽他們說說怎麼看待這些爭議,也是在上一次歷史教育課。

「日本鬼子」三浦研一:戰爭都是歷史過程

「來中國20年的紀念。」今年2月,三浦研一在中國社交媒體新浪微博轉發一則有關自己的報道,直到12月,它依然被置頂。12月的第一天,被北京整頓住房安全的政治運動整得焦頭爛額的三浦研一,剛剛從生活了十幾年的北京市東北部的望京搬家,乘第二天返回日本家鄉前的間隙,與本報記者會面。

三浦研一於1963年在日本東京出生,幼年跟隨擔任教職的父親在美國短暫生活。回國後,三浦過着和同齡人一樣的生活,自明治大學畢業後從事過多種工作。30歲那年對他來說意義深遠。因為早年對中國領導人周恩來的仰慕,他選擇了考取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科,師從日本著名「中國通」天兒慧。當注意力轉移至中國後,他拒絕天兒慧去美國繼續中國研究的建議,而是「一句漢語也不會講」的情況到了中國。他本來準備攻讀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關係博士,陰錯陽差之下卻走上了拍戲之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在中國抗日劇中扮演「日本鬼子」的三浦研一戲言,自己只是混口飯吃。

三浦研一的拍戲生涯局限於參演各種各樣的抗日影視劇。自稱只是混口飯吃的他從來不會諱言「日本鬼子」的稱謂,在解釋他的民族和國家認同時,他倒認為自己「是一個世界主義者」。他說自己的國家概念萌芽於美國。因父親工作的原因,他小時候隨家人在美國華盛頓待了六年左右。「那時候美國還在排斥黑人。但是議員的兒子,日本教授的孩子,一下課大家都玩在一起,沒有什麼中國人、日本人的概念,只有白皮膚、黑皮膚和黃皮膚的區別。有次,幼稚園老師讓我畫自己國家的國旗,我說國旗是什麼東西?看到孩子們用金黃色、鮮紅色不斷塗抹好複雜的畫面,而因為日本國旗很簡單,白色中間只有一片紅紅的顏色,我就說你的好漂亮啊。這是我對國家認識的開始。」

近年,中日關係因為政治爭端和歷史原因而關係緊張。三浦研一坦言這並沒有對他造成多大困擾,「沒必要仇恨對方,自己happy就好了」。但是一旦提及對中日之間過去曾發生的侵略戰爭災難,他又極力辯駁,「日本沒有把中國當成敵人、仇視中國。那些戰爭都是歷史過程。」

「亞洲救世主心態」

「歷史上,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戰爭是很正常的事。全球七個大洲,你說完全沒打過仗的,有沒有?基本上沒有。統計人類歷史3,500年中,地球上沒有戰爭的時間只有200年而已。追求和平世界(的理念)很好,但可惜人類歷史中,愚弄和矛盾只是一再重覆。」他用「亞洲救世主心態」形容日本從清末到二戰對外侵略行為,並認為二戰後的日本依然有這種影子。他認為,戰後的科幻動漫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特別提到日本動漫家、《宇宙戰艦大和號》和《銀河鐵道999》作者松本零士, 「他的影響是很大的。日本是以科幻片動畫片的形式來表達維護世界的意義,沒有要針對任何國家。我認為可以容忍他們的理念。」

三浦研一可能未意識到其中所蘊藏的傷害,猶如台灣學者林泉忠所說中日缺乏各自檢討的意識。如今,他仍舊會頻繁奔走於片場,但對臉譜化的角色愈來愈感到厭煩。他曾在不同場合提及與一名北京師範大學導演系學生合作的短片《活下去》。影片講述他扮演的日本軍官「搜糧」時,發現一名躲藏在大米袋子的中國女孩,他偷偷地掩蓋消息,救了她一命。他希望演一些更立體的、更複雜的角色。他說自己挑選劇本會更謹慎,但是直到目前,中國還沒有如願的劇本。「不,有一個,在我的一名中國朋友那裏」,他最後修正道……

中國把每年12月13日定為國家公祭日,紀念南京大屠殺。(視覺中國)
加藤嘉一:希望中日之間有健康討論

「失控、忽悠、詐騙。」在形容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時,加藤嘉一至少兩次這樣形容。這位在中國成名的日本人出生於1984年。按照他的話來說,他與同齡人是在日本經濟蕭條環境下長大的一代。「失控、忽悠、詐騙」或許就是這一代人建基於此的歷史反思。

何以失控,又何以被騙?在加藤看來,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其一是大和民族自信心。「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日本戰勝了清朝和沙俄,對日本這樣的國家來說,的確是一件大事。同時,日本從江戶時代的鎖國轉變為到明治維新後的開國,當時的政治家就會覺得自己很厲害。」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當局開始不斷向民眾煽動輿論,宣傳戰爭是有必要打的,是合理和正義的,是可以戰勝美國的。

這種民族自信,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民眾的懷疑。加藤提到了自己的爺爺,「我的爺爺當年去了東北,他給我講過,他當年也是被騙、被逼迫的,是沒有辦法的。」

加藤嘉一認為,中國人就歷史問題批評日本,不應糾結於是否道歉,而是應針對政府的言行不一。

老百姓被鼓譟的民族主義「帶走」,但一個知識份子有責任為這種激情降溫。然而,當時日本的知識份子卻選擇了沉默。加藤嘉一也用上了這個形容詞。當被問及軍國主義宣傳是否使得當時日本人在某種程度上被洗腦時,加藤否定了有關說法。他認為,在日本有一種政治正確叫「空氣」,就是說大家都往一個方向去看,大家都說好,那麼就好,雖然沒有驗證過,好就是事實。加藤將此看作日本民族性—一種典型的集體主義。這就叫作沉默。

「日本是有反思的」

在加藤嘉一看來,日本對歷史是有反思的。他強調,日本當代媒體總是不放過政府,批評非常尖銳,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對當年的反思。只不過,這種反思和中國人認為日本人應該的反思有一定的出入。在大多數中國人眼中,日本的反思首先應該是對歷史的承認,其中體現在歷史教科書和官方道歉兩個層面。

那麼日本歷史教科書中是如何寫這段歷史的呢?加藤嘉一非常確定稱,在教科書中,描述二戰期間日本在華活動時,明確寫有「殖民統治」和「侵略」這樣的字眼。「這毫無疑問,沒有討論的餘地」,他解釋,「能夠進入教室的教科書,是必須經過文部科學省審批的。在各種教科書中,其中可能會有一些小的描述有不同(這無法避免),但它的範圍、立場、框架、調子是有一個規範的。」

對於外界批評「日本的教學刻意淡化二戰及之後的歷史」,加藤回應道,在他的印象裏,課堂上學習古代歷史的時間比較多,二戰後的歷史的確沒有太多時間去學,但他認為這不是刻意迴避。「現在很多日本的老師、學生,還有輿論都認為,在學習古代史花很長時間而近代時間較短這樣的方式是有問題的。」在他看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擊敗了沙俄和清朝,逐漸變得自以為是,失控擴張,這段歷史對現在的日本和亞洲的關係密切相關,「這部分也應該重點去學習。」

兩個層面促成和解

教科書僅僅是中日歷史問題的一個小小側面。日本政府近年積極推動修憲,加上一些議員政要堅持參拜靖國神社等等,都瞬間點燃中日外交火藥桶。右翼政客的執悟,很多中國人看在眼裏,記在心裏,覺得日本從不反省從不道歉。加藤嘉一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在他看來,1972年中日關係之所以邦交正常化,就代表着中國接受了日本的道歉。「假如日本不道歉,周恩來敢簽字嗎?」他反問道。因此他認為,中國人批評日本的歷史問題,不應該糾結於是否道歉,而是政府的言行不一。「如果僅僅說日本就是一個不反省的民族,這種簡單的說辭甚至違背了當年毛澤東、周恩來的態度。這不僅讓日本老百姓不滿意,也讓日本右翼勢力感覺不到痛處。」

那麼,面對諸如加藤嘉一這樣的日本80後,中日間關係在未來該如何修繕?加藤分析,應有兩個意義層面的和解。政府層面的和解容易達成,民間的和解則可能需要多層次的、持續的、最好是理性的建設性討論,包括媒體、學者、留學生、遊客之間各種各樣的討論,然後再做判斷。「我特別希望日本人與中國人之間有更加健康的討論。」

上文刊載於第90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2月11日)。

原文題為《直面與反思 中日在糾結什麼》,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南京大屠殺80周年特輯專頁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2月11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