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奪兩浸大新聞獎 揭何君堯涉漏報利益 倡搬遷粉嶺高球場

撰文:冼博勵
出版:更新:

由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主辦的「第六屆張國興傑出青年傳播人獎」,今日(30日)舉行頒獎禮,《香港01》勇奪兩個獎項。
其中,揭露立法會議員何君堯擁有粉嶺高爾夫球場旁農地權益,並於未申報利益下於立法會發言及表決的系列報道,獲「新聞(文字組)」優異獎;探討搬遷粉嶺高爾夫球場的系列分析評論文章,獲「評論」優異獎。

《香港01》記者陳信熙,揭發何君堯涉嫌漏報利益系列報道,獲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第六屆張國興傑出青年傳播人獎」新聞(文字)組別優異獎。(林若勤攝)
《香港01》今年4月獨家報道,立法會議員何君堯的家族公司,持有粉嶺高球場旁12萬呎農地;何君堯當面承認「有份」,但他曾投票反對要求政府研究收回高球場建屋的動議,投票前未有申報利益。(香港01製圖)

「新聞(文字組)」優異獎

何君堯涉漏報利益系列報道
記者:陳信熙

今年初,政府提出全面及部分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方案。兩個方案中,高球場西南面的大片土地均被劃為綠化地帶;毗鄰的私人土地得以保留優美景觀。這些地主的身份、與政府的關係,以及他們參與規劃的過程,均與公眾利益相關,記者決定追查。

查冊發現,該些土地由數間私人公司持有,包括立法會議員何君堯的家族公司。該家族公司由離岸公司控股,而離岸公司間接持有何君堯報住洋房的業權,顯示何與該批土地有關連。記者翻查大量文件,證實何曾經出任家族公司董事,並實地視察,獲農地佔用人確認,農地乃何君堯透過家族公司持有。

立法會多次討論粉嶺高球場發展,何君堯曾發言並就相關動議投票,但從未申報農地利益。準備好資料後,記者到立法會質詢何君堯,他當面承認持有農地權益,指即使有漏報,亦非存心隱瞞。報道獲廣泛關注,多名立法會議員先後向議員利益監察委員會投訴。

負責報道的記者陳信熙對獲獎感榮幸,令團隊努力獲得肯定。他認為雖然議監會最後議決不作跟進,此獨家報道喚起公眾關注議員的潛在利益衝突,在順籐摸瓜追查下,《香港01》再揭發何妻與發展商恒基地產,曾有二千萬元舊樓交易,而其亡父的遺產中亦包括毗鄰洪水橋新發展區的土地,令這些關乎公眾利益但從未披露的事實曝光。

重溫文字、影片偵查報道:

【獨家】家族擁粉嶺高球場旁12萬呎地 何君堯承認有份 稱會了解
【獨家】妻獲恒基2000萬收樓 何君堯疑漏報離岸公司:不再回應
【獨家】何君堯亡父遺洪水橋發展區旁七萬呎農地 何:無佔權益

《香港01》記者林劍,搬遷高爾夫球場系列分析評論文章,獲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第六屆張國興傑出青年傳播人獎」評論組別優異獎。(林若勤攝)
《香港01》搬遷高爾夫球場系列,以務實態度探討發展粉嶺高球場的可能性。

「評論」優異獎

搬遷高爾夫球場系列分析評論文章
記者:林劍

《香港01》作為倡議型媒體,明確提出特區政府應收回佔地逾170公頃、相當於整個荃灣區的粉嶺高爾夫球場,作為短期土地選項之一,以解香港土地不足的困局。惟政府長期以來冷待此一選項,社會上亦有各種聲音,列舉種種理由,反對發展粉嶺高球場,甚至簡單化地指控支持發展高球場的人,是「仇富」、「民粹」。

鑑於社會上對於發展粉嶺高球場的意見兩極,《香港01》政策組於今年5月,展開一連四集的搬遷高爾夫球場系列分析評論文章,以務實的態度探討重置粉嶺高球場的可行性。

開篇提到,「粉嶺」和「高球場」應分開處理,香港需要的從來只是粉嶺地段,而非要為難高球運動,因此高球場大可覓地重置。其中在滘西洲南部重置球場,是可行選項之一,規劃署於2001年發表「新界東南發展策略檢討研究」時,就建議過將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可擴展至南面。當時的規劃圖曾建議,將整個滘西洲南部發展成高球場,只是後來受到各種爭議導致議而不決,只能發展東場。政府大可重新展開相關研究,為粉嶺高球場提供上佳的重置地點。

後三篇則主力探討社會對於發展高球場的三大質疑,包括高球場內的歷史建築、古樹及古墳。其中,球場內雖有三幢歷史建築,包括一級歷史建築行政長官粉嶺別墅,但法例上並無指明不能搬走。2007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皇后碼頭,在政府堅持執行之下拆卸,至今仍等待重置,證明這並非可行性問題,而是政府敢與不敢拍板的問題。

主理此系列評論的記者林劍表示,對於得獎感到榮幸,但個人得獎並非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一眾水深火熱的劏房戶、上樓無望的青年人,居住的基本人權可得到保障。他認為,土地問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期望社會各界可保持理性的態度,推進討論,思考粉嶺高爾夫球場的重置問題,不要被既定的政治立場及既得利益左右。

重溫分析評論文章:
*基於參賽字數限制,參賽作品只包含首三篇(重置、歷史建築、古樹篇)

【一】「粉嶺」與「高球場」可分開處理 重置球場有辦法
【二】粉嶺高爾夫球場歷史建築不能搬? 皇后碼頭呢?
【三】粉嶺高爾夫球場古樹無礙發展 林鄭月娥有辦法
【四】粉嶺高爾夫球場古墳多 解決辦法也比問題多

獎項紀念浸大傳理系已故前主任 倡「唯真為善」精神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場發表賀辭時,表示浸大傳理學院成立50年來作育英材,為本地傳媒行業貢獻良多,她向第六屆張國興傑出青年傳播人獎的得獎人送上恭賀。

為紀念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現浸大傳理學院)系主任張國興,浸大傳理學院及校友於2006年成立「張國興新聞傳播教育基金」及「張國興傑出青年傳播人獎」,透過獎項提倡「唯真為善」及原創精神,提高年輕人在傳播領域的專業水平。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分為影音製作、評論及新聞三大項,每組設大獎和優異獎,參加者須為30歲或以下的青年傳播人。

今屆比賽的評審團由多位資深學者及來自新聞、傳播、電影和創意媒體業界的知名人士組成(評審名單),而浸大榮譽大學院士黃應士和著名演員、導演及編劇張艾嘉則擔任榮譽顧問。

詳細得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