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和獎】跳出局限 目光放遠 程珍細訴與呂獎一同成長之路

撰文:袁澍
出版:更新:

「人人都想做好事,但是看到(得獎者)途中的故事、波折、犧牲和達成的方法,並非人人可以做到的。」呂志和獎有限公司高級經理程珍解釋:「呂獎因而也不是頒獎後就完結了,我們會有跟進工作,令得獎者得到更大的認可、有更多的自信,進而持續發展。」

2019年8月19日,呂志和公布新一屆呂獎得獎者名單。(盧翊銘攝)

程珍另一身份是呂志和外孫女,自幼就是「人生勝利組」,在香港讀名校,中學畢業後到美國升讀大學……然而2008年畢業時,家人卻鼓勵她先到內地發展一段時間,而不是直接到外公的商業帝國任職。她用了五年時間,在北京一間市場諮詢公司擔任創意經理。回想這段「內闖」的經歷,香港的思維方式、西方的教育、內地的拼搏精神,程珍坦言這些碰撞令她產生了很多疑問,甚至現在仍然沒有找到答案,不過她並不急着去解答,「這就是一個向外、國際性的態度,和『呂志和獎』的態度是脗合的。」

程珍是呂志和的外孫女,2年多前加入呂獎團隊,她希望呂獎可以令得獎者得到更多認可,從而有更多自信,持續發展。(盧翊銘攝)

程珍兩年多前加入「呂志和獎有限公司」任高級經理,她憶述最初加入「呂志和獎」時,腦子裏只有一些概念,「國際性大獎」、「取諸於社會、用諸於社會」,但隨着率領團隊在世界各地觀察、學習,既開拓了個人的視野,也提升了自己的使命感。

程珍曾帶領團隊在美國、印度、新加坡等地考察,接觸許多非牟利組織。她提及去年接觸「呂志和獎之正能量獎」得獎者伯樂林教育基金會的經歷,說自己感受頗深。該組織成立之初只有兩個人,以提高印度的教育素質為目標。由社區擴展到全國,伯樂林教育基金會在二十多年間已經幫助超過100萬名兒童具有基本讀寫算能力。程珍讚賞這兩個創始人的使命感及領袖能力,亦從他們身上得到很多啟發。

她坦言,「呂志和獎」的歷史不長,而教育、環保、氣候都是需要長年投入才能看到成效,強調呂獎的一個特色是緊密聯繫得獎者,「我們一直探索如何幫助得獎者持續發展。」

程珍表示,接觸得獎者時得到很多啟發,是一個借鏡的過程,「獲獎者並不是一朝一夕就一呼百應的,最初的口號也未必清晰。但是他們有開放的思維,架構也很清楚,更知道借助外面政府、商界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她希望「呂志和獎」同時可成為一個媒體的平台,獲獎者可以借助它來擴大影響力,「我們也希望用更有效的講故事方法,在社交平台上做得更加好。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呂獎有凝聚力,可以讓這些獲獎者和我們聚集到一起,大家一起去討論、交流,一起去做一些事情。」

帶領呂獎團隊兩年多,程珍希望透過社交平台的傳播,將呂獎的影響力擴大。(盧翊銘攝)

工作中感受外公思維方法

程珍坦言,自己原本只喜歡跑步、行山,鍾愛大自然,認為僅是一種個人興趣。但加入「呂志和獎」團隊後,她開始思考,三十年後還可以享受這些環境嗎?這層感悟,讓她跳出昔日局限,目光放得更遠:「這關乎政策工作、保育工作。」她又形容,除了個人修為提升,令她感恩的還有藉投身「呂志和獎」和外祖父有了工作上的接觸。體會對方如何思考、決定和處理事情,「公公非常實事求是,這一點很重要。他也鼓勵我多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經歷,更要求我多聽別人的意見再做決定。這都給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課。」

上文節錄自第18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16日)《探索持續支援得獎者》,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