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邀8千名中小學生進行研究 助及早改善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近年接連發生學童自殺事件,令社會更加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和情緒健康。可惜現時香港在這方面沒有確實和全面的數據,建立一個完善的系統支援學童。
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將邀請全港8000位在學兒童及青少年,參與一項精神健康研究,了解其成長和精神健康情況。當中包括詳細訪談、腦造影檢查、唾液基因檢查,以及配合應用程式和儀器進行睡眠質素測試。
(影片及圖片由WORK HEART Hong Kong提供)

自2013年起,政府開始就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成立檢討委員會,並發表了《精神健康報告》。研究團隊其中一位負責人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陳秀雯醫生指,當局認為「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需要不只限於醫療上,學校、社福機構、家庭的配合都好重要,但暫時未看到一個好統一、有系統的體制去分析兒童發展的需要」。

授權轉載自《WORK HEART Hong Kong》Facebook專頁

教育支援著重學習表現 社區只關注重症

陳醫生指,現時兒童在學前教育階段都會得到檢查身體、語言、智力發展的支援,但去到小學階段就開始缺乏持續的關注。當他們出現情緒行為問題,或者發展障礙影響到學習,才會被轉介到兒童精神科候診,但專科服務需等候至少兩年,延誤了治療的時間。

另外,學校方面雖然有特殊教育的支援,但主要集中於兒童的學習表現,在精神健康方面較少著墨。而社區家庭的支援都較集中於「重症」個案,要去到高危、出現嚴重暴力的情況,才會有社署專責部門去處理,較少及早預防及處理情況輕微的個案。

授權轉載自《WORK HEART Hong Kong》Facebook專頁

收集足夠數據 建立完善支援平台

陳醫生表示,香港一直都沒有跟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相關的數據和基本資料。她引述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的主張指,除了需要知道病症的種類、患病數字,也需要知道背後的因素。這樣委員會才可以有足夠數據向政府提出建議,發展一個跨界別的平台,有效率地從醫療、心理、教育、社區各方面支援有需要的家庭。

因此,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於今年投放資源,讓中大心理學系與精神科學系開展名為《WORK HEART Hong Kong》的研究,為期36個月,早前更特別製作一條宣傳影片,片中訪問多位兒童,道出他們的心聲,喚起家長對兒童精神健康的關注。由於研究所需的數據要有全香港的代表性,團隊將會隨機抽樣,選出100多間中小學校,再從同意參與的學校中隨機抽選8000個6至17歲學生,作一個詳細的研究調查。

授權轉載自《WORK HEART Hong Kong》Facebook專頁

深入研究基因、睡眠質素、生活習慣

陳醫生指是次研究方式有別於坊間的問卷調查,是一個有診斷標準的詳細的訪談,從中了解參加者的精神健康、生活狀況、校園中的朋輩壓力、睡眠質素等。小學生組別主要依靠家長為資料來源;中學生組別就青少年和家長都分別有面談時間。

另外,團隊會從8000個學童中抽出1000個作深一層的研究,包括腦造影調查、唾液基因檢查、配合應用程式及儀器睡眠質素測試。陳醫生解釋,因為青少年的精神問題跟環境因素息息相關,處理精神健康不僅是處理病徵,還要處理來自家庭、學校、生活習慣等環境壓力因素。

授權轉載自《WORK HEART Hong Kong》Facebook專頁

及早關注精神健康 有助學童將來成長發展

大部分流行病學調查指出,18歲以後出現的精神問題、情緒問題其實有六七成的源頭都是來自兒童及青少年階段。根據陳醫生的臨床經驗,兒童及青少年相對於大人來說,學習和改善速度較快,得到適時的幫助,可以讓他們的精神和情緒問題在往後的日子裏不留痕跡,甚至建立到更好的人生觀。

所以陳醫生強調,如果大家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看事情的根源,不等到病入膏肓才處理,及早關注,便可以在兒童及青少年的黃金期幫助他們成長。她希望是次研究可以得出全面、有代表性的數據,了解學童精神健康的需要、背後的因素,令各方及早提供支援。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陳秀雯醫生(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