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蒲吧】開業17年密密插旗 「隔涉」街坊吧場上市靠3招

撰文:蔡啟明
出版:更新:

說起酒吧和夜場,不少人都會想起中環蘭桂芳、尖沙嘴諾士佛臺以及灣仔駱克道一帶的「夜蒲鐵三角」。不過,正當好此道者、諸如紅極一時的星級夜場Beijing Club 、Sugar等都相繼結業時,分店無一開在傳統「蒲點」的Bar Pacific(太平洋酒吧)卻依舊屹立不倒,最近更通過創業板上市聆訊,有望成為香港第一家上市的連鎖酒吧集團。
這間走街坊路線的「清吧」,不知不覺已開了17年,目前坐擁33間店舖,成為全港規模最大的酒吧王國。能夠做到細水長流,不外乎長期「碼實」街坊客,「農村包圍城市」,實行密食當三番!

Bar Pacific集團主席謝熒倩(Eva)守業唔靠綽頭,全靠一班街坊客戶多年鼎力支持,終於在二線區分打出一片天。(黃寶瑩攝)

Bar Pacific總店自1999年坐落於紅磡老龍坑舊區以來,幾乎所有分店均繼承了「專一」的傳統——選擇不陶醉於尖沙嘴、中環、灣仔的夜夜笙歌,只挑城中二、三線地段的住宅區或工業區落戶,鄰近的不是工廠、車房,就是老人院。絕大部分分店座落於舊區的「隔涉」位置。攤開地圖任你怎看,都難言理想,但Bar Pacific卻穩定地以平均每年開兩間分店的速度宣揚休閒飲酒文化。愈開愈有,在燈火闌珊處等待懂得自己的「真愛」。

【劏舖慘蝕】首都廣場業主苦守3年兩折沽出 潮場變吉場3大元凶

假若在蘭桂芳劈個爛醉,分分鐘連的士司機都不願接載回家,居於新界的朋友特別難受。(林振東攝)

穩打穩紮 專吸小區街坊客

倘若撇開地圖親身走走看的話,不難發現Bar Pacific落戶的「邊陲小鎮」,大多是人口不過萬戶,但是舊區的核心所在。Eva透露,「坦白講,我哋揀舖只有幾個大準則——唔揀旺區、一定要揀地舖同近民居。交通方便與否根本不是考慮重點,最重要是可否找出一個區的『中心點』。」

以位處於粉嶺和泰街的分店為例,雖然距離粉嶺地鐵站少說也有半小時路程,未能吸引人口最稠密的花都及粉嶺中心居民前往,但該店卻正正開在聯和墟中心的聯安街,周邊由工業區(安樂門街一帶工廠)、私樓區(帝庭軒、逸峰、海聯廣場)及唐樓區(聯昌、和泰)所環抱。單憑這個小區,似乎已足以「餵飽」這家面積僅150平方米的小店。

Eva不諱言道︰「你住咁遠都唔想出尖沙嘴呢啲地方飲嘢啦。大部分香港人只是過着基層生活,返足一日工,仲邊有精神同閒錢出咁遠地方放鬆?飲完返屋企又唔方便。」Eva續道,蘭桂芳的夜蒲文化,靠外國客帶動,要有綽頭、鬥燒銀紙,「所以我哋由第一日開始,就無打算要同人爭旺區,索性連街外客都少做,專心啲做好街坊生意,一樣夠食!」

事實上,紮根小店其中一個好處是,大大節省租金成本。截至2016年3月為止,Bar Pacific的店舖面積大多介乎56平方米至320平方米之間,全年租金連雜費支出不過佔總收入的17%,平均每店月租大約55,000元。相比之下,昔日老蘭夜店Beijing Club平均月租便已達到72萬元,即一間Beijing Club 便等於13間Bar Pacific分店的租金!

自由行減少 尖東「藥房街」吉舖湧現 中原︰改賣魚蛋會很受歡迎

不論嗜酒與否,大部分人對Bar Pacific最感興趣的,正是其專挑偏僻位置開店的「傳統」。(截圖自高登討論區)

切忌賺盡 共渡時艱

不過,要成功獲得街坊青睞亦非易事。特別是社區小店,一旦成功了,旋即便會引來大量競爭者照辦煮碗。Eva教路,要成功搞好一間酒吧,首要從定價開始。

正如招股書所言,Bar Pacific一直以來都是賣平價啤酒為主,佔其總收入超過65%。生啤(Draught Beer)如Guinness、Hoegaarden等,於Happy Hour時段每杯不過68元。計及其他酒類飲品,小食及其他收入,Bar Pacific去年度收入1.26億元,雖然微賺945萬元,但純利率超過12%,表現比一眾快餐集團如翠華集團﹙1314﹚、大家樂﹙0341﹚及大快活﹙0052﹚單位數純利率猶勝一籌!

對於有媒體表示Bar Pacific每店每個月僅賺25,000元,Eva表示賺多賺少其實各有取捨。「你想人多啲去你到、坐耐啲,就唔好賺到咁盡啦。其實大家都明白,要享受一晚蘭桂芳的體驗係要花幾多錢先玩得起,我自己個人唔明白、亦唔想飲酒傾計都變成一種高消費玩意。」

位處「老蘭」附近的Beijing Club曾經紅極一時,多少金融才俊及年青男女都曾到此揮霍,玩一晚落樓至少過千,最終在2015年的零售寒冬前夕結業。(Youtube片段)

資料顯示,Bar Pacific去年度平均每位街坊幫襯金額約160元,翻枱率僅0.92次,換言之飲兩杯啤酒便可以坐足全晚,相對抵玩。因此Bar Pacific總是能夠在經濟低迷時穩住業績,不致大敗。Eva慨嘆指,「你賣平啲,當經濟唔係咁好時都會有街坊嚟幫襯、吐下苦水。做生意唔係話做一、兩年無生意,就要執左佢再去第二度開過,有啲生意係可以細水長流!」

訪問現場的1號店位處紅磡機利士北路地段,租金壓力不大,加上面積僅約67平方米,裝修成本較為便宜。同類型店舖在Bar Pacific中比比皆是。(黃寶瑩攝)

簡政放權 火速插旗

事實上,Bar Pacific多年來屢次把握經濟不景的機會,敢於在租金回調之際大肆擴張,亦是其成功展開「農村包圍城市」策略的原因之一。招股文件顯示,Bar Pacific過去17年來,平均每年開2間新店,2003年SARS肆虐期間更一口氣連開3間。而且,由於分店面積大多鎖定在100至200平方米,每間分店的資本開支及初創營運資金大約僅為280萬元,因此回報期一般只需2年內便可達成。

而且,Bar Pacific能夠火速籌集資本,布下多重戰線,或許亦與其分店股權結構有關。招股書文件顯示,Bar Pacific開分店的主要策略,是由控股集團作為大股東,然後加入不同的小股東參股。這樣做的好處是,雖然每間分店都是按獨立帳目營運,形同一間獨立公司,但就可盡享集團品牌優勢,譬如以更優惠價錢集體買入存貨等。

Eva雖然未有回應股權策略所帶來的好處,不過她透露各家分店都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可隨時靈活應對各區差異,「其實每家分店只需要遵循兩個大原則︰將歡樂帶給所有人、為客人提供舒適、安全、整潔、愉快的環境。其他決定,譬如產品或宣傳活動,都會由分店自主負責,不會強迫他們採用一模一樣的模式。」

開業17年,Eva坦承時代變天,近年更特意將店內兼職的大學畢業生Gloria(圖右)提拔為市場總監,務求改善品牌形象。(黃寶瑩攝)

「每區都開一間Bar Pacific!」

當一間又一間夜場名店倒閉後,近年香港又興起了天台吧,藉着美酒配靚景,每位埋單起碼過千元,問及Eva會否追潮流,經營「高檔場」,她立即耍手擰頭道︰「唔會啦,做好自己都生存到嘅,出面約千間酒吧,我先得33間(店舖),仲有好多發展空間。」她謹慎道︰「未來幾年最想改變個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年輕人及OL,然後每年維持開一、兩間分店,希望以後每區都開一間Bar Pacific,然後先考慮品牌副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