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馬.初全馬】心算步速的曾曾 17年前跑過似暖還寒的盛事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編按:《步走族》本月題目是第一次渣馬全馬回憶。
2018年渣馬總名額七萬四千,全馬跑手超過一萬八。十七年前是另一番光景。
2001年第5屆渣馬總報名人數不足一萬一千,全馬跑手超過一千八。那年渣馬頗有象徵意義,除了總參賽人數首次過萬,亦是首次彌敦道起步,跑完兩隧兩橋到金紫荊廣場衝線,實為現時全馬路線雛形。
今回主角曾曾,跑齡粗略計超過廿年,01年跑完人生第一馬,如今憶起沒有科技的日子,帶點冷清的賽道,還有時代的汗水。
來年渣馬名額七萬多,早前公布結果,不論哪一項目,都是一片「冇我份」的哀嚎。報名只需準時的日子,俱往矣。

跑步源自中學時期的體育課,每課之始,老師例必要我們繞着校園跑。
就此,跑步慢慢融入生活。為了使跑步變得更有趣味,我開始參加比賽,嘗試上線的滋味。2001年,我年約三十,作出自覺是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參加人生第一次全馬:2001年渣馬。

文、圖:曾曾

現在跑友多了,互聯網興盛,跑團跑會多的是。但十多年前,跑步相當孤獨。

我的初馬故事,開展於一份報名表上。那些年,基本上只有一種報名方法,就是填表。只要在報名時限前寄回表格,跑席大抵手到拿來。擔心死線前交表不及,不如憂心郵遞失誤,「失信於大會」而無得跑吧!

對於全馬初哥,十多年前要安排訓練,其實無從入手。當時跑步風氣未如現在興盛,甚至是小眾運動。街上幾乎無人跑步,同一街道上,練跑人士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人。跑會漸漸出現,但甚少聽聞坊間有舉辦跑步班。互聯網未如現在普及,一般人自學跑步,難以找到充足的網上資訊,唯有向跑過全馬的前輩取經,薪火相傳般學習跑步知識。不過,單單吸收前輩的心得,已經大有幫助。

2001年,渣馬第5屆,推出了首日封。

全馬跑者必定知道長課的重要,三十公里以上的路程不易跑,當年無GPS計哩數就更「難搞」。沒有跑錶,只好「靠估」。我以自己的跑步時間,推算距離。想一想,2001年上線前,雖然不乏廿多公里的練習,但「30K」以上長課,只有一課。想來仍然決意挑戰,自覺不可思議。

跑手包附送紀念牌,設計精美。

上線一刻既興奮且緊張,但提醒自己賽前策略,「毋須太快,保持跑步」,希望五小時時限內順利完成。開賽後,跑手群漸漸散開,賽道上跑手漸少,人人只顧前進,沒有拿起手機自拍的跑手集結。大會的補給跟現在可謂天淵之別,近年馬拉松補給愈見種類繁多,我的初次全馬卻只有水,根本不知道能量食品是甚麼。賽前得到前輩相授「貼士」,提醒可以帶備能量飲品沖劑作補給,但是在水站嘗試開水,費時失事而且「搞唔掂」,放棄作罷。(編按:根據報道,當年大會派發水、朱古力和香蕉。)

2010年起出現完成全馬的獎牌,在此之前,只有證明書。曾曾的完成時間,可算游刃有餘。

就這樣跑,跑呀跑,一個人在戰鬥。沿路甚少打氣者,過了西隧才少量市民打氣或觀戰。我看着手錶計算時間,越過一個又一個里數牌,終於看見「41KM」,情緒頓時高漲。2001年路線還未跑三隧三橋,只有兩隧兩橋,終點仍在金紫荊。漫長賽事來到終點,或是練習有成果,或是留前鬥後得宜,最後一段路程仍有力加快腳步,來個強勢衝線。

曾曾的青春一幀,手上的錶只能計時。沒有相片服務的日子,只有靠朋友「拍爛檔」幫手,留下紀念。

衝線之後,大會立即送上銀色的保暖披肩,沒有接到完成獎牌,因為,當年沒有完賽獎牌,只有紀念品,以及一紙證書。4:08.09,就是我的第一次。

就算起皺甚至破爛,跑者都不會捨棄的一頁。

【步走族-雲集快慢腳,每月不同題目,蒐集不同感想。無論每公里4分幾、定一次最盡跑幾K,Sub3抑或行住過終點,只要想跑喜歡跑,歡迎在這裏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