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友岸外包」政策「陰乾」中國出口?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以Barbie娃娃及Hot Wheels玩具車聞名的美國玩具製造商美泰玩具公司(Mattel),宣布擴建位於墨西哥北部新萊昂州的工廠,規模超越了該公司在中國、越南、馬來西亞的亞洲生產基地。拜登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的「友岸外包」政策,已悄悄對中國及墨西哥等國的貿易出口造成此消彼長的影響。

美泰投資約5000萬美元擴建了位於墨西哥北部新萊昂州的工廠,這個工廠現已成為該公司最大的工廠,超越了中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的製造中心。該工廠位於距離美國邊境僅一步之遙的蒙特雷,佔地200,000平方米,僱用多達3,500名工人。

美泰拉丁美洲區總經理加爾瓦尼(Gabriel Galvan)認為在墨西哥廠房,說:「能夠將產品放在消費者身邊,而不必從亞洲運輸,這在考慮成本時將更具有利潤和競爭力。」該工廠靠近美泰在美國第二大配送中心達拉斯-沃斯堡,這也增加了便利性。憑藉無縫的運輸網絡,美泰現在可以在24小時內抵達分銷中心,大大提高了效率。

對於企業而言,集裝船由中國橫越太平洋到達美國大概需時一個月,這個運輸時間在疫情期間更增加一兩倍。但由墨西哥的工廠送至美國各地皆在兩周之內,把訂單及投資由亞洲轉移到墨西哥的情況在2021年增長了20%。

美國總統拜登政府近年主張跟「友好國家」建立供應鏈的「友岸外包」或「近岸外包」政策。(Reuters)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一直鼓吹對華「脫鈎」及「去風險化」,並且致力動與「友好國家」建立供應鏈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或「近岸外包」(near-shoring)政策,即將生產和供應鏈轉移到「友好」或鄰近國家,特別是墨西哥,而美泰公司正是例子之一。

墨西哥上位,取代中國成美國最大進口國

華府認為,這一政策的目的是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保護國家安全,並為美國工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墨西哥的製造業基礎和地理優勢也使其成為美國企業轉移供應鏈的理想選擇,也因此成為「近岸外包」政策下最明顯的受惠國,在美國進口國地位中上升。

根據美國商務部最新的貿易統計數據,美國自墨西哥的進口額在2023年上半年達到了約236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5%,超越了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地。這也是墨西哥2001年以來首次再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地。

墨西哥財政部於本周三公布初步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墨西哥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創下歷史新高,超過290億美元, 較去年同期增長41% 。不少西方大企都陸續宣布擴大在墨西哥的投資及產能。

相比之下,今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商品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25%。中國自2009年開始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地,至2015至2018年間,中國在美國進口中所佔份額達至20%左右,但在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以來呈下降趨勢。根據美國商務部貿易數據,今年1-5月,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額同比下降了25%,降至約1690億美元,是19年來最低,日用品、電器產品和半導體等進口量均有所下降。

德國寶馬汽車(BMW)計劃在墨西哥投資8億歐元於生產電動汽車和電池之上。(Reuters)

中國出口跌在哪裏?

不只是墨西哥,美國從加拿大進口額也超越了中國;東盟國家對美國的出口額也在增加,逐漸成為美國重要貿易夥伴之一,而印度及越南皆被美國視為「友好夥伴」,財長耶倫上月亦到訪兩地討論「友岸外包」事宜。

不過,這個政策下最後誰勝誰負還是言之倘早。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在尖端半導體及通信設備上設限,全方位「去中國化」,但在擺脫對中國依賴的同時,也會為導致美國物價上升,對消費者造成負擔。而且,轉移供應鏈可能需要企業進行複雜的調整和投資,可能導致一時期的不穩定和成本增加。

儘管看來墨西哥在經濟上受益匪淺,成為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之一,在就業和經濟發展方面受惠,但在政府推動基建、潔淨能源、省卻規管等方面會面臨更大壓力。長遠而言,美國依賴這些友好國家及鄰近國家從事生產,仍存在很多未知數。

面對美國的貿易打壓,加上全球需求低迷,中國的出口大幅下降,對中國的製造業和經濟發展帶來了挑戰。據日前中國海關總署的公告,中國7月份出口同比下降了14.5%,進口下降了12.4%。

從國家及地區層面去看,美國、歐洲及東盟是中國前三大貿易夥伴。7月中國對上述三大地區的出口同比增速均降至-20%以下。從商品類型去看,機電產品出口仍略高於總體增速。其中,汽車、船舶出口分別增83.3%及82.4%;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繼續走弱。目前,外貿形勢嚴峻已成了事實,美國對中國的經濟、貿易打壓必然持續,甚至加強。無論如何,這都迫使中國政府加快轉型和升級,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出口雖然下跌,但機電產品出口仍略高於總體增速,包括船舶、列車、汽車等。2022年8月21日,中國出口印尼用於雅萬高鐵首批付運列車。(新華社)

「友好外包」武器化

美國已明顯地將「友好外包」的概念武器化,最初的目的是減少美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對中國的依賴,但最近的激進做法旨在幫助美國「在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中獲勝」。而美國這種進攻性地利用「友岸外包」政策,可能迫中國採取更強的反制措施,尤其在應對晶片限制方面,這包括8月初,中國商務部宣布限制對鎵、鍺兩種關鍵金屬實施出口管制。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非常駐高級研究員洪川(Hung Tran)今年2月的文章指出,「友岸外包」這個概念是耶倫在2022年4月首次提出,減低美國對中國等潛在敵對國家的依賴和脆弱性,但近來已被用作進攻性的政策工具,而非防禦性的,使中美關係每況愈下。

理論上,中國可以對美國的科技遏制措施做出更嚴厲的反應。例如,它可以限制或停止供應其享有主導市場份額的商品,包括稀土等關鍵礦物,或是西方的許多商品至關重要的化學成分,包括藥品。這樣做也會導致全球生產及消費或會大幅下降,從而損害中國經濟。

美國日益進攻性地使用進攻性友岸政策將使管理美中戰略競爭變得更具挑戰性,並導致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增加。儘管拜登口裏說是與中國「尋求競爭而不是衝突」,但美中關係卻持續惡化。對所有人來說,賭注都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