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美降稅到卡塔爾送機:特朗普什麼都能收,會放過台灣?

撰文:陳鄭為
出版:更新:

5月12日,中美兩國發表聯合聲明,決定將近月針鋒相對的高關稅大幅調降:美方將原本高達145%的懲罰性關稅下修至30%,中方報復性關稅則由125%降至10%。這一場從4月開打、橫掃全球供應鏈的貿易戰,突如其來按下了「暫停鍵」。然而,在這場「中場休息」的同一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卻又語出驚人,一句「對統一與和平非常有利」的模糊發言,瞬間點燃台海敏感神經,讓台灣從官方到民間一陣冷汗直流。

這句話出自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中對中國「全面開放市場」的評價,乍聽似乎與台灣無關,但一個美國總統在談判桌上突然拋出「unification」,對於一個自認身處民主防線第一線、早已神經過敏的台灣而言,無異於一記政治驚雷。賴清德政府第一時間反應顯得蒼白無力,僅由台府發言人與外交部官員循例聲明「美方對台政策不變」,而特朗普是否真意在台灣、是否將台灣納入談判籌碼,則根本沒有人能給出明確答案。這種不確定性,恰恰就是台灣最致命的風險來源。

(延伸閱讀:關稅戰|中國以戰止戰暫獲成功 但這只是應對挑戰的開始)

中美經貿高層會談2025年5月10日至11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出席新聞發布會時表示,此次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坦誠、深入、具有建設性,達成重要共識,並取得實質性進展。(新華社圖片)

若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觀之,這場突如其來的「關稅和平」與「統一發言」,其實透露出一個關鍵訊息:北京的讓利是計算過的,而特朗普的表態則是他政治人格的自然流露。前者展現的是戰略定力,後者顯露的是交易式思維下的不可預測。

當賴清德在同一天出刊的日媒《日經亞洲》專訪中,依舊高舉民主陣營旗幟、呼籲團結對抗威權,並重申台灣的戰略價值與產業優勢時,彷彿一場平行時空的演出。中美已在日內瓦擬好降稅文件,特朗普開始替這場「握手言和」鋪路,而台灣仍沉浸在「我們是民主世界希望」的自我陶醉中,殊不知世界大國現實的轉盤早已運動,不會因台灣的空喊而停止。

(延伸閱讀:賴清德《日經》專訪:點名CRINK威權擴張籲美日聯台保區域和平)

中美公布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同意互降關稅。圖為美國財長貝森特會後召開記者會。(Reuters)

對北京而言,給出關稅讓步,是一場理性博弈的投資:在台海、南海等多線施壓之餘,若能在經濟層面換取美國戰略騰挪的餘地,何樂不為?對特朗普而言,一場可以拿回「談判藝術」政績的勝利,是他渴求的眾望所歸。至於台灣,是否會在交易桌上被包裹為「和平統一」的一部分?只要經過細想,就知道這並非不可思議的劇本,而得以是特朗普過往行徑的邏輯延伸。

正如特朗普近日面對記者質疑卡塔爾贈送豪華波音747作為空軍一號使用時怒斥「笨蛋才不收免費禮物」,其政治思維便可洞若觀火:凡是有利可圖的「免費」,他從不拒絕,又豈能拒絕?既然對卡塔爾送飛機如此,那麼當北京遞出龐大的市場讓利,或是提供、製造出「歷史性和平」的機會時,特朗普又有何理由不動心?試想,對特朗普來說,若能在任內換得一紙「兩岸統一框架協議」,搞不好還能憑此去提名一回諾貝爾和平獎,豈不是比打幾場無底洞式的貿易戰更划算?

(延伸閱讀:特朗普談卡塔爾贈禮:昂貴的飛機不收下是「笨蛋」|有片)

中國官媒多次發表權威評論,強調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圖為中方談判代表、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Reuters)

其次,再看特朗普一貫態度,對於卡塔爾贈機一事惹議,他反唇稱道,「要不是美國保護,卡塔爾早就不存在了」,這種從「保護者」變成「收費員」的轉變,若套用在台灣身上,邏輯完全貫通。誰能保證特朗普有朝一日不會站在記者會上說:「台灣能撐到今天,是我們美國人撐出來的,現在如果中國願意拿出好價碼,我們就當了個好銷售員。」特朗普或許還會為自己辯護,「我沒打仗,還為台灣爭取到最好的未來」,並善勸台灣要趁自己還有個好價碼的時候,要懂得審時度勢把自己賣一賣?

當然,這種「市儈式現實主義」著實會令所謂的「民主國家」難以忍受,但它卻深植於特朗普的政策邏輯之中。華府智庫CSIS學者甘思德便指出,這場關稅協議幾乎是美國的單方面退讓,「證明習近平選擇強硬回擊是正確決定」;研究公司Trivium China的共同創辦人麥卡佛(Trey McArver)則評價,「這可謂中國所能期望的最佳結果—美國讓步了,日後這將使中方在任何談判更有信心,自認與美國的任何談判都有籌碼。」

(延伸閱讀:中美關稅談判|敢於鬥爭、善於鬥爭!聯合聲明最大亮點有三個)

2025年2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參觀由卡塔爾擁有的波音747-8飛機,而總統車隊則停在飛機旁。(Reuters)

與此同時,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urgerson)近日的警告或許正值其時。他斷言特朗普任內極可能引發一場台海危機,非以武力,而是北京透過灰色地帶策略,如派海警封鎖台灣航運,逼迫美國做出抉擇:是為了台灣捲入戰事,還是選擇屈服並接受中國主導的新秩序?基本上,弗格森之言並無太多開創性的新說法,主要延續著近年台海戰事倒數的警世基調。

然而,在此脈絡下,一旦納入善於交易、且自豪於顛覆秩序者的特朗普風格,弗格森的預言恐怕也只能峰迴路轉:試想,若北京在壓迫華府出兵保台與否之際,再遞上一份「和平統一草案」、附送一定程度的讓利、惠予中美經濟共贏承諾等「大禮包」,那特朗普入不入局?依其價值排序與交易本能,恐怕連特朗普在午夜夢回時自己都說不準。

就這一點來說,台灣擔憂特朗普棄台、把台灣交易出去,這真的完全有道理,更可謂害怕得理所當然。

(延伸閱讀:特朗普突稱「統一與和平有利」惹疑 美國務院與台官方急滅火)

4月6日,賴清德針對台灣因應美國關稅政策發表談話。(台灣總統府)

反觀賴清德政府,無論是府方的「理解並未觸及台灣」回應,還是台灣外交部聲明的「美國對台承諾未改變」等表述,都只是形式上的定心丸。真正的問題在於,賴清德政府是否具備足夠的戰略想像與風險防範能力,預見「和平交易台灣」可能成為大國談判的下一張牌?若特朗普的外交邏輯是「一切皆可談」,那麼將台灣安全寄託於對其個人偏好的信賴上,就不啻於自我麻醉。

簡言之,台灣小看了北京的定力,也小看了特朗普的不穩定性,這是當前台灣戰略的致命困局,與其不斷重複「台美關係堅若磐石」,不如思考當磐石移動時,台灣是否還有多大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