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看兩會·一︱兩岸春暖難花開 北京突出外交「中國方案」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全國兩會接近尾聲,中共二十大後的中國政治新局,從高層人事到國內外政策佈局亦已到位,台灣格外關心兩岸關係發展和台海形勢變化。台灣學者趙建民認為,中美台雖進入戰略調整期,但未來中美關係會更加嚴峻,兩岸春暖難花開;學者何思慎回應《香港01》提問,以沙特阿拉伯(台譯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在北京斡旋下同意恢復外交關係為例,說明中國在外交上有意向國際突出解決紛爭的「中國方案」。

台灣「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3月11日上午舉行「大陸兩會後亞太及兩岸情勢:台灣的機會與挑戰」記者會,邀請學者專家從兩岸、經貿、外交等多重面向加以剖析。該會董事長丁守中在開場引言時強調「台灣不希望變成烏克蘭」,呼籲美國在兩岸間不該只是勸戰不勸和,喊話民進黨政府不能一味凡事敵對、對嗆大陸,並希望台灣社會能發出兩岸和平發展的聲音,「才不會讓國際間誤判海峽兩岸形勢,把台灣拖向戰爭深淵」。

台灣前立法委員、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丁守中解讀,兩會後,大陸對台政策明顯採取了較為陽光與軟性的訴求,強調和平、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與兩岸人民共同利益。(張鈞凱攝)

趙建民:中美競爭嚴峻 兩岸暖意難續

曾任台灣陸委會副主委的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從中美台三方關係變化發表演講。他認為去(2022)年8月解放軍圍台軍演過後,對美國和台灣形成很大的震動,中國大陸也因為中美地緣政治競爭,不希望美台形成準盟邦關係,故而三方都進入戰略調整期。但他也悲觀地表示,由於三方都在為下一輪競爭做準備,徒有「暖意」卻難「花開」。

趙建民舉例,蔡英文政府一改過去6年對大陸的「脱鈎」政策,主動宣佈恢復10個直航點,同時首度把對美政策與兩岸政策聯繫起來,說明蔡英文已開始積極思考卸任後的「歷史定位」。而賴清德在延續蔡英文強調「台灣主權」的路線下,一方面表明台灣「事實獨立」的前提,另一方面主動營造兩岸和平印象,在民進黨內應是有所共識的。

不過民進黨政府如今走的兩岸路線效果究竟如何,趙建民認為關鍵還是在於中美關係。他指出近日傳出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可能與台灣建交,並要求5,000萬美元資助,相當有可能就是美國要台灣為之埋單;且近期美國國家情報總監預判,未來中美圍繞台灣的鬥爭將更加激烈,以上情況都說明了台海和平很難維持。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建民直言,中美台三方正處於「戰略調整期」,但是不太可能「春暖花開」,背後還有三大引信需要關注。(張鈞凱攝)

相應於此,在趙建民看來,陸方對台政策與過去有所不同,強調反對外來干預先於兩岸融合,兩個策略彼此獨立運作,前者針對美國,後者針對台灣。從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來看,北京對台從強調經貿交流轉為突出文化融合,趙建民判斷此乃王滬寧的建議,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戰略下,體現出文化的重要性。而商務部長王文濤3月5日參加台灣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特別提到「加強經貿政策支持」,趙建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訊號,有可能對台將有重大政策宣佈。

此外,由於習近平在政協聯組會上首度公開批評美國,外長秦剛接着在記者會上稱指責美方所謂的「競爭」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趙建民認為中美關係在未來一段時間不會和緩,而且會更加嚴峻,故而兩岸之間一時的和緩,不可能持續太久,蔡英文過境美國、麥卡錫(Kevin McCarthy)是否訪台、美國將台灣打造為軍火庫等「三大引信」,將是重要觀察指標。

趙建民補充道,儘管當前中美台三方刻意緩和,對兩岸關係穩定絕對有好處,但其特殊之處在於,兩岸交流進一步擴大的同時,將伴隨軍事外交層面對峙鬥爭同步進行。他對《香港01》記者進一步解讀,北京對台政策確實有所轉變,重心將轉移到兩岸交流,國台辦角色從而立即重要,起用宋濤出掌國台辦,就是對他能夠處理兩岸問題、開展交流的信任與肯定。

何思慎:續走多邊主義 有效解決紛爭

台灣輔仁大學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則從秦剛在兩會外長記者會上的說法,解析兩會過後中國大陸外交工作的特色。他表示,相較於對中美競爭的重話批評,中國大陸對於歐洲帶有一定的期待性;秦剛對於日本並未批評岸田文雄在防衛政策的轉軌,而更多希望日方在台日關係不要超過日本承諾的一中政策和相關原則;在中俄關係上,則放進了國際多極體系的視野之中,避免形成集團式對抗。

台灣輔仁大學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指出,大陸外長秦剛在兩會記者會上的談話,以中美關係為重點,其中對「護欄」有不少用語。他解讀,「護欄本身不見得會保護中美關係,最大重點是中美如何在護欄裏遵守規範」。(張鈞凱攝)

何思慎從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總結出北京外交的三大關鍵詞: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一旦損及以上三者,中國將會「敢於鬥爭、善於鬥爭」。他也認為,中國大陸對國際秩序的提法是很清楚的,將繼續支持全球化的國際社會樣態,主張「開放型世界經濟」和「多邊主義」。

《香港01》記者向何思慎提問,3月10日中國、沙特阿拉伯、伊朗三國發表聯合聲明,在北京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達成協議,將恢復雙方外交關係,是否意味着中東地區將成為未來中國大國外交的重要施力點?背後體現國際政治在戰爭與和平的全新想像,對於台海兩岸又有什麼啟發?

何思慎回應,日本方面對於沙特和伊朗恢復邦交一事有較大篇幅報道,但台灣新聞並不太重視,或許因為此事是中國大陸在背後促成,從而有所忽略,但改變不了中國大陸在中東持續強化存在感的現實。此外,人民幣會否挑戰到美元在石油交易的地位,對於未來國際政治也有深遠影響,體現於中美在中東勢力存在的消漲。

除此之外,何思慎強調,這份三國聯合聲明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北京試圖證明自己的外交政策,比美國慣用的制裁方式,更為有效調停、解決國際紛爭,這也是中美競爭的一環。北京藉此想向國際傳達,「中國方案」更能夠讓國際恢復秩序與和平。

2023年兩會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如何表述台灣問題?

報告接近尾聲的段落,李克強對今年對台工作提出了以下建議:「我們要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定反『獨』促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要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同心共創復興偉業。」

外長秦剛在兩會記者會上如何回應台灣問題?

外交部長秦剛3月7日在兩會記者會上拿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指「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