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美日無法改變國際現實 台灣政客何須自作多情?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台灣2024總統大選開跑,各組候選人無不以地緣政治作為角力戰場,進入了台海的「美日時刻」。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預計8月出訪巴拉圭途中過境美國,引起陸方強烈反對。而一向被視為「挺台」代言人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遺孀安倍昭惠亦於近日訪台,獲蔡英文與賴清德接見,並在「台日友好音樂會上」高喊「日本與台灣同在」。

賴清德「走進白宮」 先吃美方「閉門羹」

台海情勢風急浪高,可說已是「全球共識」,唯獨台灣社會「老神在在」(閩南語方言,比喻很有把握,一切情況盡在掌握中)。背後的心理之一,莫過於認定倘若「台灣有事」,美國與日本必定基於「民主盟友」的關係,出手伸援。而台灣民眾之所以會有如此認知,根源來自於冷戰期間台灣的地緣角色延續,以及「民主化」之後政客們所灌輸的「美日迷湯」。

這帖「迷湯」的主要配方,「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近期毫不藏私,大方展示。7月10日他向支持者說,2024大選是「中南海」和「白宮」的選擇;當台灣總統可以走入白宮,「我們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就已經達成了」。再加上從去(2022)年開始發酵的「疑美論」,賴清德以副總統之尊一聲令下「不能懷疑美國」,便能得知賴清德在這場總統競逐中,要將「美國因素」發揮到極致,以此爭取「恃美拒統」選民的支持。

賴清德稱「當台灣總統可以走入白宮,我們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就已經達成了」,但《金融時報》披露,美國要求台灣政府澄清。圖為2022年7月21日,賴清德代表蔡英文參與美國在台協會(AIT)舉辦的「美國獨立246周年」慶祝活動。(Facebook/賴清德)

然而,賴清德還未「走進白宮」,美方反而先給了一道「閉門羹」。《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7月19日披露,美國官員已要求台方澄清賴清德關於白宮訪問的爭議言論,根據華府與台北八位知情人士說法,賴清德的言論促使美國政府尋求解釋。賴清德的「美國牌」才剛出手,卻先引發華府對他更多的疑慮;賴清德赴美「面試」之行,還被大陸駐美大使謝鋒稱為「正向我們衝來的灰犀牛」,他究竟會得到何種「禮遇」,恐怕還難以過早下定論。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日方「舉棋不定」

與「美國保台」同時發揮台灣心理安全作用的,還包括了安倍晉三生前積極宣揚的「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之說。不過,《香港01》向台灣不具名日本研究專家了解,他表明事實上除了安倍晉三之外,並沒有日本官員正式表態過「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

這位台灣日本專家的說法,與近期《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報道不謀而合。該文以獨家的形式透露,一年多來,美國和日本軍方官員一直在討論針對台灣潛在衝突的計劃,但是日本是否會出兵參戰的核心問題仍未解決。儘管日本已投資於防禦能力,並擁有在親密盟友受到攻擊時做出軍事反應的能力,但對戰備升級的擔憂,包括中國可能發動的攻擊或使用核武器,令東京的猶豫不決。《華爾街日報》強調,說服日本直接參與衝突具有挑戰性,因為日本領導人避免公開談論他們參與潛在的台灣戰爭,這主要是由於公眾的廣泛反對。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遺孀安倍昭惠(左)受邀赴台訪問,7月19日舉行歡迎晚宴與音樂會,台副總統賴清德(右)稱,希望安倍昭惠夫人能常來台灣走走,「把台灣當作自己的另一個家」。(台灣總統府)

此外,日本慶應大學法學院教授森聰曾表示:「若問日本民眾願不願意為台灣而戰,此刻九成的人會說『不』」。還有一個訊號,在於日本戰略研究論壇(JFSS)7月16日舉行台海兵推,結果顯示「台灣有事,日本舉棋不定」。台媒《旺報》社評解讀,日本普遍民意不允許自衛隊逾越「和平憲法」,日本官方的軍事決策,必定受到憲法與民意的雙重制約。

《香港01》駐台首席記者於今(2023)年4月到訪琉球(沖繩),見證了當地民眾強烈的「反戰」聲音,不希望受到「台灣有事」的牽連。而沖繩縣知事玉城丹尼日爾前訪華,也透過內地官媒《環球時報》表明反對「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心聲。琉球是日本面對戰爭的最前線,其民眾對「台灣有事」的民意態度,據此可見一斑。

換言之,安倍晉三的「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以及安倍昭惠「日本與台灣同在」等說法,與其說是對台灣的「安全承諾」,不如說是日本政客挑動「台灣牌」的民粹口號罷了。

擺脱「依恃美日」 台灣應先認清國際現實

眾所周知,台海兩岸的「小氣候」,受制於中美關係的「大氣候」影響。近來,中美關係近入戰略調整期。包括見證中美「一中」框架的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台譯季辛吉),以百歲高齡訪華,說明了中美雙方仍在努力嘗試化解分歧、管理風險。

7月20日,習近平(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左)。(新華社)

在中日關係方面,《香港01》曾分析過北京手上的「琉球牌」籌碼。除此之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7月3日還對日韓喊話,「歐美人分不清中日韓,無論頭髮染得再黃,鼻子修得再尖,也變不成西方人,要知道自己的根在什麼地方。」王毅的強勢話語,說明北京在應對日本的「台灣牌」不會屈居於弱勢。

回到台灣身上,「仰望美日」是台灣戰後歷史與民選政客共同養成而出的附庸認知與習性,執政的民進黨可以「自作多情」,而政客或許可以藉此豐收選票,卻無法改變國際政治的現實,這是台灣選民最需要認清的事實。甫過世的台灣「知日」權威許介鱗,也曾在遺著疾呼台灣政黨官員看清中國崛起的巨變,莫再幻想「維持現狀」,亦應擺脱「恃美反中」的執政思想。近日華府與東京的涉台言行,更讓許介鱗的警惕之言,宛若當頭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