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你父母都有糖尿病嗎? 二型糖尿病7成機會遺傳子女

撰文:醫護隨筆
出版:更新:

糖尿病是香港最普遍慢性病之一,發病率增長迅速,國際糖尿病聯盟發佈2019年12月數據,指香港20至79歲人口中,糖尿病發病率達12.2%,即約每八名成年人便有一人患病,當中逾六成更未被診斷。
部分糖尿病有高度遺傳性,如二型糖尿病,只要父母其中一人患有,子女就有四成機會也患上。糖尿病是一家人的事, 而全家共同控糖成效亦會更大。由糖尿及內分泌科專科醫生胡依諾撰文解說家庭和糖尿病的密切關係。
撰文:糖尿及內分泌科專科醫生胡依諾

港局勢持續動盪,社會分裂現象已蔓延至家庭關係。筆者有不少糖尿病人來覆診時,都訴說近來和家人意見不合,話題減少了,關係緊張,部份病人更長期焦慮、失眠,可能導致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或腎上腺素上升,甚至令血糖失控。

聖誕節及新年將至,素來是一家人團聚普天同慶的佳節,與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主題「家庭與糖尿病」,呼籲重視家庭力量來維繫家人健康的概念呼應。

糖尿病影響的不止病人自身,還有作為照顧者的家人。(Juliane Liebermann/unsplash)

哪些糖尿病有機會影響下一代?(按圖了解)

+2

糖尿病和家庭的關係可以從以下幾個重點去理解:

1)有糖尿病家族病史應定期檢查

二型糖尿病具高度遺傳性,所以「糖友」的家庭裡常有「同病相憐」的糖尿病患者。研究發現,如果父親或母親有二型糖尿病,子女便有四成機會罹患糖尿病;若父親和母親都有二型糖尿病,後代患上糖尿病的機會更高至七成,比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糖尿病風險高五倍。

最近有位病人因腎病不適入院,檢查後才發現他血糖極高,腎臟併發症很可能是因糖尿病長期缺乏治療而引致的。查詢之下,原來病人的父母、弟妹全部都早已確診糖尿病,偏偏他因為之前沒有感覺不適,所以一直拒絕身體檢查。

其實糖尿病初期或完全沒症狀,如像這位病人諱疾忌醫,等到有明顯病徵,甚至出現併發症時才正視,病情往往已經十分嚴重且難以逆轉。所以,如果家人有糖尿病,應定期進行血糖和糖化血紅素(HbA1c)檢測,及早治療避免惡化。

2)高危族可全家加強預防

雖然家族史是患二型糖尿病的高風險因素,但還是可以透過改變許多非遺傳因素預防,例如改善生活習慣、控制體重。如果能積極面對,甚或可令一家人更懂得定期篩檢和健康生活,減低患病風險的重要性,如一起建立健康飲食習慣、一起運動、一起戒掉甜飲和垃圾食物,總比孤軍作戰容易。

如家中有糖尿病人,起居飲食貼近的家人需幫忙協調飲食及生活習慣,共同控糖。(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unsplash)

事實上,如果能及時發現前期糖尿病(即血糖「責界」),又處理得當,病情是可能逆轉的;就算哪天確診糖尿病,一家人也早有準備,知道怎麼互相支持及協調日常生活,清晰了解控糖目標,不會迷失方向。

3)妊娠糖尿倍增子女糖尿病和肥胖風險

據2016年資料顯示,本港現時每五位孕婦患便有一位有妊娠糖尿病,較25年前的12%明顯增加,相信與肥胖人口上升、生育年齡上升、懷孕期間過分進補而令體重急升等因素有關。

妊娠糖尿病對母親及胎兒均帶來一連串風險,包括妊娠毒血症、巨嬰、早產、羊水過多,亦增加需剖腹生產的機會。中大的研究更發現,患妊娠糖尿的孕婦誕下之子女,出現糖尿病的機會率是同齡兒童的3倍,超重及肥胖的風險則高出50%。

為人父母,最關心的莫過於孩子的健康。負責研究的專家就建議,所有孕婦應作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一旦確診妊娠糖尿病,便應改善飲食及運動習慣,並接受治療,減低對孕婦及其子女造成的影響。

妊娠糖尿病不止影響母親,更令孩子患糖尿病的機會大增。(Wes Hicks/unsplash)

糖尿病是一家人的事

以下有一則個案分享,陳先生今年38歲,他的父親因為長期糖尿病及高血壓控制不理想,出現末期腎衰竭,需要洗腎,健康每況愈下,經濟負擔也很重,令病人和照顧者也身心俱疲。

陳先生年半前在例行體檢中,發現自己也患上糖尿病,起初看了普通門診,但因為工作太忙常忘記服藥,血糖高時會比較疲倦,但自覺仍然「行得走得」,便沒再覆診。直至太太懷孕,他頓時領悟到作為家庭支柱,如果出現糖尿病併發症,將無法繼續支撑家庭,所以約見糖尿專科,商討治療方案,血糖控制得到改善,精神也好起來,可以安心地迎接新生命的來臨。

總結來說,當面對糖尿病,家人是最強大後盾,可透過以下方法給予支持(按圖):

+1
糖尿及內分泌科專科醫生胡依諾(撰稿人授權提供)

相關新聞:【糖尿眼】眼痛及飛蚊或已糖尿眼 初期無病徵留意3大高風險原因

預防糖尿眼(01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