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汗多】4類體質多手汗拖手好尷尬!3大食療或用鹽水浸手5分鐘

撰文:廖青霞
出版:更新:

手汗多,不只和人握手時感到尷尬,平日手也總是感覺黏黏濕濕,困擾不少人。交感神經過於活躍,可能是造成手心多汗的原因之一,而情緒緊張,也可能會令手心出汗。中醫師指原來有幾類人更易出手汗!你又是不是高危一族呢?

出手汗容易令人尷尬,更可能會出現手震的情況。(Unsplash/matreding)

除了接受手術治療外,究竟還有什麼方法,有助減少手汗呢?以下就由註冊中醫師鄧蕙盈為大家講解如何透過食療、穴位及外法,紓緩手汗多的症狀。

易出手汗4種體質

原來有4類人士較易出手汗,而伴隨的症狀也有所不同(按圖):

+12

• 陽虛內寒

陽虛內寒的人,欠缺陽氣,長期的陽氣不足,令水液代謝功能失常,就會導致手心出汗。而陽虛內寒型的手汗通常以冷汗為主,伴隨手腳冰冷,疲倦乏力,頭暈眼花,心悸胸悶,胃口欠佳等。

陽虛內寒除了手心出汗外,還可能會出現胃口欠佳的情況。(Unsplash/thoughtcatalog)

日常可以選補中益氣的食材,例如北芪、黨參、淮山、茯苓、白朮、浮小麥,改善體質,健脾溫腎,有效紓緩症狀。

• 陰虛內熱

陰虛內熱的人,主要出現陰虛的症狀,例如手心發熱、體形偏瘦、口乾口苦、喜歡冷飲,大便乾秘、面色潮紅、兩眼乾澀、皮膚偏乾、耳鳴、睡眠差等。

這類人的手汗,還會伴隨手足煩熱,或見晚上出現盜汗的情況。陰虛內熱的人,日常要多食石斛、麥冬、花旗參、玉竹、糯稻根,以滋養陰氣;同時輔以清肝、去肝火,改善手汗。

• 濕熱內蘊

濕熱體質的人,在夏天時手汗情況會更加嚴重,伴隨手汗多而質黏、口氣重、水腫、易攰、腹脹、大便爛等問題,濕熱阻塞經絡,自身的新陳代謝也會受影響,令手汗問題變得更嚴重。

日常可多食冬瓜、薏米、扁豆、赤小豆、蓮子、玉米鬚、土茯苓等,清熱解毒,祛濕排尿,才能有助緩解症狀。

相關文章:【中醫教室】汗臭大便爛濕熱唔等於濕重?6穴位健脾祛濕忌吃番薯

• 肝旺脾虛

肝旺脾虛的人,平日容易遇上緊張或惱怒的情況容易出現手汗,更會伴隨頭痛、頭暈、胃痛、易怒、口乾口苦、眼乾、失眠夢多、喉嚨及牙齦腫痛、小便黃等。

當面對群眾,情緒緊張,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手汗情況會加重,還可伴隨手震、腹痛、腹瀉、心煩等症狀。日常要多食五味子、烏梅、山楂、酸棗仁、菊花、夏枯草等,清泄肝火,健脾疏肝,減緩出手汗的情況。

相關文章:【中醫教室】面青面白體虛分4種 食療穴位要分清亂補身失眠頭痛

影響出手汗的因素

除了個別類型的人外,也有其他因素可令出手汗情況變得更嚴重:

日常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捱夜、經常食辛辣、油膩、高糖分食物、經常飲酒、先天脾腎不足、經常受寒、久居濕地

中藥外洗

手汗多的人,可每天用熱水浸泡手5至10分鐘,可加少許鹽,改善情況。但要注意水溫,可大約保持在40-50度。除此以外,鄧醫師還介紹了3種不同外洗:

• 黃芪外洗

+2

• 浮小麥外洗

+2

• 麻黃根外洗

+2

穴位按摩

除了外洗外,日常也可多按壓以下穴位,有助改善出手汗的情況 :

• 內關穴

• 神門穴

• 合谷穴

• 勞宮穴

養生茶飲

除了外洗和穴位按摩外,鄧醫師也推介了以下3款茶飲,孕婦慎服(按圖):

+8

• 麥稻茶:健脾益胃、寧心止汗

• 五味子茶:滋腎養陰、生津斂汗

• 生脈茶:健脾益氣、養陰生津

相關文章:【中醫教室】燥底易忟憎致痛風生蛇!綠豆沙酸梅湯3食療清熱疏肝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