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肌力減退身體活動功能下降!防肌少症三餐均衡攝取蛋白質

撰文:健康2.0
出版:更新:

肌少症是指隨著年紀增加,骨骼肌質量與強度逐漸流失的症候群。

年紀造成身體組成的改變從30歲就開始,身體每年會減少0.25公斤肌肉組織,增加0.5公斤脂肪組織,60歲以後,肌肉質量更會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肌肉強度以1.5%~3%速度下降,且流失部位多為下肢肌肉群。

1分鐘自我檢測肌少症(按圖了解👇👇👇)

+7

相關文章:肌少症|預防肌少症不能只靠蛋白質?做1動作超過12秒恐中招

肌少症的原因

肌少症的成因,主要是由於老化導致荷爾蒙濃度及敏感度改變、神經肌肉變化或神經退化性疾病,以及發炎物質的累積,再加上老化使活動量下降,易使肌肉持續流失,造成惡性循環。

其他次發性原因還包括:

1. 活動力下降:例如長期臥床、失能。
2. 疾病:例如嚴重器官衰竭、癌症、內分泌疾病。
3. 營養不良:如蛋白質、維他命D攝取不足、吸收不良或藥物造成的厭食等。

相關文章:肌少症|肌肉60歲起流失速度變快 嚴重可影響走路 3招改善狀況👇👇👇

+6

造成肌少症的原因往往不是單一因素,可能合併多種原因,因此在預防或治療上都必須注意多個面向,以提升效果。

肌少症的症狀

人體肌肉質量減少,會合併有肌力減退或身體活動功能下降,尤其年長者容易出現行動吃力,例如從椅子起身變困難、走路遲緩、毛巾擰不乾等手腳力量愈趨減弱的情形,以及走路速度愈來愈龜速等症狀,通常還有體重愈趨減輕,以及容易跌倒等情形。

肌少症測試

一般民眾若於家中沒有辦法準確測量肌力或肌肉質量的情況下,可先以小腿腿圍作為初步的測量依據:若男性小於34公分或女性小於33公分,則建議前往醫院做進一步檢測。

另外,年長者也可以自我觀察,走路時是否變慢,無法走太長的路;容易腿軟,走路不穩,需要枴杖或扶手才覺得比較安心;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以及打不開瓶罐、提不動菜籃或購物袋,或從床上坐起或椅子上站起來需要用手支撐等情形。這些情況愈多,則愈有可能有肌少症。

預防肌少症飲食對策

預防肌少症,營養的補充非常重要!根據台灣2013~201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長者的飲食熱量攝取不足盛行率為42%,前5大缺乏的營養素為鈣、維他命E、維他命D、鋅及鎂;而6大類食物攝取不足的前2名為乳品類及水果類。其中,肌肉的主要組成為蛋白質,預防肌少症務必要注意蛋白質攝取。

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有20幾種,其中可幫助肌肉合成的白胺酸最重要,白胺酸存在於肉類、乳品類、豆類及相關製品,每人每天應攝取的蛋白質量約為體重乘以1~1.5公克,而一份蛋豆魚肉類所含的蛋白質約7公克,年長者一天約需攝取8~10份豆魚蛋肉類。

相關文章:肌少症|長者肌肉流失 因每天都食白粥?用「它」煲粥補充蛋白質👇👇👇

+2

肌少症菜單

1. 充足的蛋白質與乳品

每日蛋白質建議量為1.2~1.5g/Kg。以60公斤的長者為例,每天應攝取72~90公克蛋白質,另外每天應攝取1.5杯乳品類。

2. 三餐均衡攝取蛋白質

蛋白質攝取應平均分配至三餐,避免大小餐的發生,每餐應攝取一掌心的豆魚蛋肉類,可以達到最佳的肌肉合成效果。

3. 補充維他命D及鈣質

建議長者每天攝取1.5杯乳品類,預防骨質疏鬆。此外,維他命D可幫助鈣質吸收且減緩肌肉流失,鼓勵每天日照10~15分鐘,並且攝取含豐富維他命D的食物,如菇類、木耳、蛋黃,以及深海魚類如三文魚、鯖魚等。

相關文章:肌少症|肌力流失或增長者失能風險 補鈣外更應做3組運動預防👇👇👇

+5

肌少症運動防肌肉流失

運動能增加肌肉的質與量,還可以提升平衡感、增加骨密度、強化心肺能力,對於各種老化症狀都有很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尤其是阻抗性運動,例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是目前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建議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如果能每天做會更好。

1. 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重度運動,如快走、健行、游泳。
2. 每周至少75分鐘激烈有氧運動,如慢跑。
3. 每周至少執行大肌肉群的訓練,像是肩膀、手肘、大腿、膝蓋,每個部位重複做10次,例如深蹲、抬腿、舉啞鈴、彈力帶運動等。

罹患肌少症如何改善?

肌少症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導致失能、住院,甚至死亡,目前並無特別有效的藥物用來治療肌少症,一旦發現肌肉流失,最適當的處理方式是補充足夠的營養,尤其是攝取蛋白質,並搭配適當的運動訓練,目前已有大量證據證實,增加阻力訓練可以逆轉肌少症。

延伸閲讀:

夾枕頭能強化膝關節!曾國城曾因膝蓋積水、腳傷跪著主持,醫:發炎勿吃2食物

【本文獲「健康2.0」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