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人士關注飲水機洗手間設施 建議專業評估全港山徑難度並分級
推廣青年運動的團體青途發布一項有關行山的調查,逾半受訪山友指,行山徑缺少飲水站,最多人認為增加飲用水設施是最重要的。逾3成受訪者認為香港行山另一個不足之處是人流太多,影響行山體驗。有約8成受訪者在行山時見過其他人亂拋垃圾,逾半人遇過不尊重行山人士的行為。
青途建議改善行山徑設施,甚至設置類似日本山屋的補給站,同時減少使用人工化物料修復山徑,並舉行工作坊推廣行山禮儀文化。青途認為要評估全港山徑的難度及分門別類,為熱愛冒險的行山人士保留原始路徑。
受訪山友最關心飲水機不足
青途在1月28日至2月7日利用網上問卷,訪問了385名山友,其中約35%有定期行山習慣,有23.5%參加過山賽。對於香港行山徑設施的不足之處,最多人(50.1%)表示缺少飲水站。被問到最需要提升的設施,最多人(50%)指出要增加補水、飲用水設施。由此可見,受訪山友最關心水機設施。目前漁護署在郊野公園設立了37個免費加水站,主要位於燒烤場、營地及行山徑入口。
就行山徑設施的不足之處,第二多受訪者(31.7%)指出的問題是人流太多影響行山體驗;有29.7%受訪者稱缺乏垃圾筒及環保設施,27.9%受訪者指部分路段安全性不足。有人提到洗手間不足及洗手間衛生情況惡劣的問題,而洗手間也是繼水機後最多人認為要提升的設施,有43.6%的受訪者希望增設洗手間,多人提及要有乾淨的洗手間。
超過8成受訪者見過亂拋垃圾
在山友眼中,垃圾是另一項常見的問題,有人提到熱門山徑的垃圾太多。被問到使用山徑時曾遇過什麼不當行為,有81.8%受訪者表示見過人亂拋垃圾。不少受訪者提到,需要提升教育意識,減少山徑的垃圾。其他常見不當行為包括不尊重行山人士、在危險地點拍照打卡,各有超過5成受訪者見過,另外有接近5成受訪者見過其他人擾亂自然環境。
雖然山友十分關注垃圾問題,亦有近3成受訪者指山徑缺乏垃圾筒,但青途沒有「行倒車」建議增設垃圾桶,而是希望從根源着手,繼續透過教育宣揚「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概念,推動無痕山林。青途亦建議當局鼓勵或協助行山團體舉辦行山工作坊或講座,向新手介紹行山禮儀文化,並提議在大學增設行山相關的通識課程,提升行山的安全性。
避免使用人工化物料修復山徑
儘管問卷問題未有提及,但不少在受訪者都主動提起,不希望行山徑設施過於人工化,盡量保持本港山徑的原有天然風貌,亦有個別聲音指「唔需要搞太多」。青途亦認同這個方向,考慮到大多數富有行山經驗的人士希望山徑保留原有風味,原始路段不應進行大規模修葺,復修時應以環保和安全為首要考量,並就採用的物料諮詢山友或行山團體意見,盡量保留原野景色,減少人工化物料,但青途並未提及「手作步道」等字眼。
青途建議評估全港山徑難度
在推廣香港行山徑時,有75.6%受訪者認為要介紹獨特的自然景觀,其次是山徑的歷史及文化故事,有51.7%的受訪者支持。逾半受訪者認為麥理浩徑有潛質成為國際旅遊景點,大部分人認為拍攝紀錄片及宣傳片最好的推廣方式。
青途提出行山政策倡議,協助行山人士量力而為去選擇路線,認為要邀請專業人士檢視並評估全港山徑,為山徑設立不同難度和需要的級別,例如為初學者提供優質的山徑,為熱愛冒險和體驗的行山人士保留原始路徑,並設定適合專業運動的山徑路線;根據使用者需求,推薦並鼓勵他們選擇合適的路徑。為了增加安全,他們建議鼓勵或協助山藝團體培訓山藝導師或導賞員,助境內外旅客使用本港山徑,或陪同行山人士使用難度較高的山徑。
青途另一項較特別的倡議是,參考日本在山徑設置休憩型「山屋」的做法,研究在主打旅遊的山徑,物色合適地點興建山徑驛站、茶館、雅座、綠途資訊站等具不同功能的中途設施,或升級現有郊野公園的遊客中心、自然教育中心,方便遊人休息和補給。目前香港郊野有不少士多及茶水亭,他們還提議整合現時各山徑沿途的補給點資料,包括準確地點、開放時間及聯絡方法,方便行山人士及越野跑手計劃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