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徑大步走評論|破300萬票房熱潮殺入政界 行山旅遊≠打卡
電影《香港四徑大步走(Four Trails)》的票房突破300萬,成為一時佳話。這套紀錄片衝出山界及跑界的圈子,吸引不少藝人及政壇中人入場觀看,大力推介,令香港四徑超級挑戰(HK4TUC,簡稱四徑)這件小眾盛事,登上大眾的舞台,讓外界認識香港山野之美。
《香港四徑大步走》的觀眾來自各界,希望這套紀錄片不只為大家帶來熱血的霎時感動,還有回甘的反思與啟發。從旅遊面向,怎樣將如此美好的風光與全球旅客安全地分享?從保育面向,怎樣合力保護這份上天賜予、前人努力留下來的大自然資源?從運動面向,怎樣支持本地的越野跑手、促進香港跑山社群及精英發展?
香港四徑大步走影評|一場熱血華山論劍 電影沒有講的現在與未來
記者見證《香港四徑大步走》的熱潮爆發。電影定於去年12月6日起限定放映,首批預售場次極少,每日約只有一場。記者搶不到戲票,極速爆滿,座位全紅,真的連第一排也能售罄。在電影公司第二、三次加場,那時好像總場數有十幾場,記者終於成功購票,買到一張第二行的戲票。只要有好電影,觀眾是不怕看到頸痛的,大家只擔心看不到。入到戲院,全院滿座,連第一排也坐滿人。
在11月底到12月,不知電影公司宣布加場了多少次,但幾乎開幾多場,就爆幾多場,那種群情洶湧令人吃驚。之後,電影公司宣布在今年1月2日正式公映,場次大增,才消化到觀眾的需求。這樣一套低成本製作的紀錄片,在12月28日突破100萬票房,至1月5日衝破200萬票房,僅一星期後,到1月12日達到300萬票房。
原本以為《香港四徑大步走》只是屬於跑山界的浪漫,乃小眾電影,想不到深受大眾歡迎。《香港四徑大步走》的成功在於有血有肉,真實記錄了一班跑手為這個瘋狂挑戰的激情、痛苦及付出,而且導演亦令觀眾身同感受,與這些跑手同喜同悲。
吸引的故事,首先得到一班喜歡跑步及行山的藝人加持,推廣出去,包括蔡一智、鮑起靜、蘇浩才、盧巧音、梁釗峰,當然還有周潤發。「發哥」周潤發看完電影後說:「套戲拍得很感動,很有鼓勵性。我也走遍四徑,但要一次過走完又實在太過……鼓舞性對吧!也是幾痛苦的。我覺得每個香港人都應該去看看,很感動。再加上香港山景實在太美,而且在這個故事,每一個人物都是好好的榜樣,值得我們去學習。」
《香港四徑大步走》的熱潮逐步出圈,得到政界的關注。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看完後感受良多,欣賞跑手的上佳體能及堅強意志,並提到親友及支援團隊鼓勵的重要。她在社交網站上寫:「一眾參賽者各有故事,但他們有着共通點:懂得靈活應變、擁有極強意志,這些都香港市民獨有的精神和特質。」她建議政府可協助電影在Netflix等不同地方及串流平台播放,讓世界各地更多人認識香港之美。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周日下午入場觀看《香港四徑大步走》,看完後亦認同這套電影「不單是一部極級山徑跑步挑戰的紀錄片,更可能是上佳香港自然旅遊指南」。《香港四徑大步走》除了激起她重拾行山樂趣的衝動,亦令她去思考,如何去跟進及研究推廣的工作。她也知道,很多海外及內地遊客喜歡香港的行山徑,又會專程到香港參與賽事。
電影屬文化,跑山屬體育,香港的美麗郊野被視為旅遊資源,所以《香港四徑大步走》可說正中羅淑佩負責的範疇。
此外,據記者了解,有本地大學今個學期關於運動發展的科目,亦將觀看《香港四徑大步走》列為課程內容,並要求學生提交報告,作為評分功課。
《香港四徑大步走》的成功,希望只是一個起點,喚起大眾及政府對山的關注。
的確,《香港四徑大步走》展現漂亮的香港山野環境,可以說好香港故事,有助發展行山旅遊、生態旅遊。然而,安全應該是行山最重要的考慮。
自疫情以來,每年都有約20人因行山而命喪山上,以去年為例,19人在山上身亡,其中3人為內地遊客。警務處東九龍總區亦透露郊外求助個案上升,當中涉及遊客的個案由2023年的29宗急升到2024年的56宗,原因包括輕信網上行山攻略、在危險地方拍照打卡。
記者元旦日到小紅書推介的行山熱點破邊洲觀景台視察,發現大量內地遊客到訪,很多人貪快貪方便行捷徑,要拉繩又要爬石,險象環生。有人想走到觀景台下更接近懸崖的位置打卡,被駐場導賞員喝止,若果沒有導賞員,遊客是否全走到那些危險位置?日前,就有一位內地婦人在東壩防波堤打卡跌倒受傷。
香港的行山文化其實講求自律,郊野公園的行山徑已經收起所有垃圾桶,行山人士要帶走自己垃圾。在很多郊野險地,例如獅子山頂,政府不會重門深鎖,只會豎立危險警告牌,最多加個欄,不希望郊野有太多人工設施,亦寄望遊人自律及量力而為。在大部分郊野公園露營地點,也是自由開放,不會有人監督你做什麼,也是講求營友自律,面斥不雅。
政府在宣揚行山旅遊的同時,亦應該推廣以安全、尊重、自律為先的行山文化,先從本地行山客做起,從小教導市民以謙卑的態度面對大自然,如何與山相處,又鼓勵遊客入鄉隨俗,學習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行山露營禮儀、衡量自身能力去決定路線。推廣風景美麗的地方很容易,亦很短視,建立一份屬於香港的行山文化、再推廣出去才是困難但彌足珍貴。
香港的大自然資源十分寶貴,感謝前人努力保護,以郊野公園作保育。希望現在及未來的持分者也應謹記,郊野公園的第一大作用是保育,而非旅遊。如果為旅遊而犧牲保育,長遠下來「玩爛個場」,郊野公園亦會失去旅遊價值。
《香港四徑大步走》之所以吸引,部分在於美麗的郊野畫面,但更大的比重在於入面的跑手,人的故事永遠是最動人。我們要珍惜郊野環境,亦要珍惜這班香港跑山人。沒有他們的熱血,就沒有四徑,也沒有這套好戲。越野跑這項運動在香港基本上沒有得到什麼政府支援,因為跑山並非奧運或亞運項目。香港越野跑手大多有正職在身,抽工餘時間投入這項運動,極少部分全職跑手更真的「用愛發電」。
假若羅局長被《香港四徑大步走》裏的跑手感動,又有沒有想過為這些越野跑手做多一點?香港發展越野跑有先天優勢,其他城市的人操山可能先要坐車幾小時才到山腳,但香港是一座山城,落街行一會可能已到山邊,十分方便操山。過去亦證明,香港能夠培養出世界一流的越野跑手,例如黃浩聰曾在越野跑殿堂級比賽環勃朗峰超級越野耐力賽(UTMB)不只一次跑入前10名。有這班人的存在,才成就四徑的傳奇。
對於香港山野美景,政府的旅遊推廣不應只流於硬件推銷,一味叫人打卡,行山文化及社群也是不可或缺,三位為一體的。
重視安全、尊重、自律的行山文化可以更有效保護郊野環境、保障行山人士安全、提供更好的郊遊體驗。
香港的行山及跑山社群就是實踐及推廣這種文化的大使,以身作則,令遊客親自感受香港山野的風景及文化與別不同。
常言要說好香港故事,而說故事最動聽的,永遠是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