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中學推動學界毅行者 提倡運動改變學生 行山不需快但要堅持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年度行山活動樂施毅行者的參加者必須年滿18歲,但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校長惲福龍認為值得向學生推廣這項挑戰,提出學界毅行的念頭。去年毅行者,他們與樂施會合作試行,二十多支學界隊伍全部完成25公里,由北潭涌行到北潭凹。惲福龍希望恆常舉行學界毅行,並逐步下調年齡規限,目標讓小學生也參與毅行。他認為行山是一項有益身心的運動,鍛鍊到學生的體能及毅力,正好應對目前學童自殺及體能欠佳的問題。

惲福龍從2009年起擔任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校長。(顏銘輝攝)

去年是毅行者40周年,除了增設了以基維爾營為終點的40周年限定賽,還試行了一次學界毅行。毅行者本身的參加者必須要年滿18歲,但經爭取後,40周年限定賽下調至16歲以上,容許高中學生與成年的老師組隊。

惲福龍表示10年前已有學界毅行的概念,機緣巧合,去年試行,當時樂施會邀請他派隊參加,「范sir(體育老師范榮臻)非常有經驗,他說行40公里,可能會行到凌晨,校長們就會擔心。教育則例說,在戶外行山不要超過20公里,所以我們決定改到北潭凹,大約24.5公里衝線。原本設計是基維爾營衝線,所以在北潭凹沒有任何衝線的佈置。」

在毅行者主題的壁報版上,惲福龍輕易找到自己的照片。(顏銘輝攝)

上屆毅行者,有超過20隊參與學界毅行,全數能夠由北潭涌行至北潭凹,有部分學校的隊伍更堅持行到基維爾營。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及學校承擔的風險,惲福龍說:「我們堅持(學界毅行的距離為)25公里,標準是到北潭凹就足夠了,但你想繼續行都可以繼續。接下來的學界毅行很清晰,以後每年就在北潭凹衝線。」他期望明年可以有40隊參加學界毅行。

惲福龍有參加去年的毅行者。(受訪者提供)

長遠而言,惲福龍盼望將毅行者由高中推廣至初中,甚至小學。他說:「如果不辦學界毅行,大部分學生都參加不到,因為18歲都已經入大學了。現在我們爭取到降到16歲,希望可以再一步一步落去。未必是樂施會舉辦,或者其他人辦,希望小學都行到例如10公里。」這個理念獲得不少同道中人支持,包括「毅行先生」陳國強。

惲福龍在2009年起接任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校長,2010年首次參加毅行者,以47小時43分艱苦完成,之後屆屆堅持,由最初與老師組隊,逐步變成家長、校友、已年滿18歲的學生也一起參與。他笑道:「行到傷、行到損。那時候答應了學生,我做幾耐校長,就行幾多年。那時打算做兩三年就走,沒想到做到16年。」

惲福龍帶隊,跟學生到英國參加毅行者。(受訪者提供)

惲福龍認為香港學界要推廣運動,而行山及毅行者則是一項好選擇。他說:「我們相信毅力很重要,現在面對那麼多學童自殺,還有體適能指數不是那麼健康,所以我跟范sir、一班校長都很想推廣這樣東西。」

惲福龍帶隊,跟學生到英國參加毅行者。(受訪者提供)

惲福龍續說:「目的就是想鼓勵重視運動,行山是一項很好的運動。劇烈運動易受傷,就算跑圈都很容易偷懶,老師說跑10個圈但你跑8個,但行山不能中途偷懶。行山另一個好處是,初頭有氣有力會聊天,行到沒氣了,行下行下就會變成跟自己的對話,很容易就開始反省自己。」

惲福龍會跟學生一起參加比賽。(受訪者提供)

他還喜歡行山及毅行者的本質,並非求快,而是求安全完成,正合他的教育理念。他說:「我們不需要急、不需要快,但要穩定及堅持。我希望全香港都擁抱(這個概念),不要逼他(學生)贏在起跑線,不要逼他做這樣做那樣,他有他的步伐,最重要上到山頂。」

惲福龍(左)及范榮臻合照。(顏銘輝攝)

體育老師范榮臻本身愛打欖球,不喜歡長距離跑步,但他見到校長惲福龍在2010年完成到毅行者,便在2011年報名參加,之後愛上跑山。他說:「行過才知道,真的要很有毅力!那時受惠的只有老師及夠18歲的學生,如果想將這件事給多一些學生受惠可以有什麼辦法?不如辦學界毅行,讓18歲以下的學生也感受到這份毅力,將這份精神傳遞下去。」

四徑2025|中學老師范榮臻最強身教 盼以堅毅精神改變躺平年輕人

在范榮臻(右)幫助下,惲福龍為學生舉辦了很多運動相關的活動。(顏銘輝攝)

惲福龍指並非每位學生有書緣,「他們不是差的,只是不喜歡讀書,不喜歡讀書不代表有問題」。他想幫學生建立運動習慣及興趣,培養品格,鍛鍊體能。他帶學生參加過香港、英國及澳洲的毅行者,他還試過與學生用一個月踩單車上北京,之後又多次舉辦過兩日一夜踩單車上廣州。惲福龍說:「每年帶3次,每次帶10個學生。范sir及我的想法是,我們要小朋友有經歷,不要只顧讀書。他們有經歷,信心就會來了,那就入到大學。是那麼簡單,覺得自己掂就掂!」

惲福龍安排學生到英國參加毅行者。(顏銘輝攝)

疫情期間暫停實體課,香港學童的體能普遍轉差,但惲福龍表示他的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因為學校在疫情時推廣虛擬跑,他亦身體力行,每日行10公里,以身作則。他見到運動可以改變學生,「我們是很明顯的,所以我想全港都知道」。他想改變的不只是佛教筏可紀念中學的學生,還有香港的教育風氣,他說:「希望出點綿力改變到整個教育生態,不要只是重視成績,而是要尊重學生。」

惲福龍會跟學生一起參加比賽。(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