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山人多愛山人少 意外頻生連山藝教練也嘆無力|專訪盧澤琛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疫情期間,各地封關,山成為港人避疫的好地方,也是旅遊消遣的好去處。由行山到露營,愈來愈多城市人投入山野之中,但同時引起安全及環境問題。談到近年行山露營的風氣,山藝教練盧澤琛感嘆「行山的人多了,但愛山的人少了」!

有人山上中暑猝死,有人瀑布懸崖高處墮下,有人獨自上山失蹤失救;有的為了打卡而漠視安全,有的冒險挑戰自己而送命,有的自恃經驗豐富而看輕大自然。行山熱潮將很多城市人帶到山野,同時讓他們不知不覺地步向險境。

盧澤琛帶記者到西貢鹹田灣行山。(顏銘輝攝)

中年放棄安穩文職創出一片天 攀山教練學在山水之間|盧澤琛專訪

難忘攀珠峰驚心動魄時刻 感受四肢身體急凍化險為夷|盧澤琛專訪

當了山藝教練超過21年,盧澤琛發現近幾年行山意外明顯增加。作為推廣這項運動安全的一分子,他表示感到無力,「有時覺得,為何大家不能前車可鑑!香港山野環境已經算很溫和,沒有很高的山及極端地貌天氣,但是往往意外那麼多,都值得我們思考。」

盧澤琛希望行山人士可以從意外中學習,做足準備。(顏銘輝攝)

盧澤琛續說:「這些意外是否真的純粹意料之外?我們回顧每件意外,都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分析到有些不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做好事前資料搜集、準備好裝備、具備更多技能及知識,其實可以避免很多意外。」

盧澤琛在野外急救訓練課程中向學生講解。(受訪者提供)

這日在西貢鹹田灣做訪問,途中有一隊行山人士經過問路,盧澤琛很仔細地了解他們從何出發,又想去什麼地方,最後教他們如何行往赤徑。「(在山上多不多遇上求助?)經常都有,最多是問路。我通常會反問他們從哪裡出發,想去什麼地方,但很出奇的是,有時他們連這些都答不到。」盧澤琛道。

他發現有些人當行山是行街,沒有看過地圖,沒有了解路線,沒有想過補給及撤退路線,見路就行,十分危險。他續說:「問他從哪裡出發?應該都會知吧,對不對?原來真的有人說不知。想去什麼地方?又不知道。你見到是沒有計劃,根本不知自己想行什麼地方。這樣在山上胡亂行,其實很危險。」盧澤琛曾遇過有人夏天行西貢的蚺蛇尖只帶備500毫升水,所以將自己的後備水送給他。

盧澤琛應邀到基督教聖約翰教會堅樂第二小學與同學分享登山知識。(受訪者提供)

行山看似是一種簡單的運動,好像不用什麼複雜的器材及技術,但盧澤琛認為行山人士有需要學習山藝。他說:「都曾被人問過(為何要學山藝)。我認為行山的重點不是『行』,而是我們活動的場景『山』。」

盧澤琛續說:「在山上會受住環境天氣影響,我們不能百分百掌控這些條件,所以當在這個環境下活動時,的確需要掌握一些技能,保障自己的安全,山藝正正是學習這些技能。」山藝課程會教大家行程策劃、選擇裝備、導航定位、意外事件處理及求救等關乎安全的知識,亦會講到無痕山林的概念,教育行山及露營人士愛惜郊野。

盧澤琛教授繩索技術訓練課程。(受訪者提供)

在疫情下,儘管漁護署關閉所有露營地點,但港人還是蜂擁到郊野露營,露營人數劇增,產生問題。盧澤琛說:「露營熱潮好勁!出不到去旅行下,網上很多媒體介紹這樣活動,露營裝備的入門門檻又低,吸引到很多朋友參與。好壞參半吧!好的地方是,多了人接觸大自然,希望大家都能享受,從大自然中得到好處;壞處是很多地方都未必承受得到大批遊人,要進一步關注垃圾問題;還有柴火燒地,破壞環境,愈來愈嚴重。」

訪問時途經赤徑,盧澤琛影低遍野連營的情況。(顏銘輝攝)

「尤其大時大節,留意到熱門露營地點,例如塔門及東龍島,垃圾量的恐怖程度很嚴重,大家要反思及面對。疫情前,很多人認為這是遊客造成,但現在香港人責無旁貸,留得在這裏的都是自己人,為何你要搞爛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盧澤琛感慨地說:「行山的人多了,但愛山的人少了!」

一人之力難以影響社會熱潮,但盧澤琛表示會盡力透過課程教導學生,讓他們親身感受山野垃圾的問題,並向他們灌輸正確的態度。盧澤琛舉例說:「有時誤解會有,例如扔果皮,有人以為對大自然有益,但我們不建議這樣做,因為會影響衛生及生態,我們都需要更多推廣。」

盧澤琛發現赤徑有燒地的痕跡。(顏銘輝攝)

其實,山藝課程比20年前已更普及,盧澤琛記得最初做教練時,較多具遠足露營經驗人士參加,他們希望接受有系統的訓練,亦有的是社工及老師,為的是考取資格,以助工作。他透露,近幾年更多如白紙般的新手報名,讀山藝純為興趣及求知,與工作無關。

盧澤琛現在是攀總山藝委員會主席,近年與其他教練努力,讓香港山藝課程與國際接軌,已獲國際攀山聯盟(UIAA)認證。他希望一方面將資深教練的經驗傳承下去,助總會培訓更多教練及助教,亦盼透過UIAA的認證去將香港山藝課程專業化及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