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採訪手記|大型運動會之初體驗 原來體記都是極限運動

撰文:趙子晉
出版:更新:

「你過去對面幫我拎枝鏡同埋電腦呀!」
在張家朗的男子花劍決賽時,同事如此請求,她所指的「對面」,明明只是場館另一端的看台,但偏偏要館內繞至場外,腳程來回至少3、4分鐘。
戰畢第一節,我隨即飛奔往看台,當時的我拖着僅睡1小時、晚上8點多也只吃了一餐的身體,然後帶着一支200-400mm的鏡頭及一部電腦衝回攝影點。
現場採訪大型運動會,原來是這樣的一回事。
01體育記者趙子晉 杭州直擊

杭州亞運。(趙子晉攝)

當收到被徵召至「杭州(採訪)小隊」時,又驚又喜。

喜,是難得有機會參與大型運動會;驚,是首次現場採訪運動會的擔憂,究竟體能上、工作上能否應付每天密集採訪的兩星期?當接受了「要去亞運」的事實後,心中已做了「爆廠」的覺悟。

出發亞運的日子愈來愈近,工作又排山倒海而來,對亞運終於有實感的一刻,是出發前的一晚,我發現旅行喼不夠大,幸好履行了兒子的好處,家父家母相助購入新喼,而我就前往紅館做羽毛球,行程就是如此趕急。

畢竟首次採訪運動會,又是第一次去杭州,處處都有新鮮感,默默地將腦海中預想的運動會模樣補完,最大感受的是,原來要花如此多人力,基本上由落機一刻至今(亞運最後一日),除了在房間休息、上洗手間等私人時間,其餘時間大都有工作人員或義工照料,每一天禮貌地跟你說:「早上好!晚上好!」中秋節當日又有燈籠,就算只是20多天的時間,也希望營造一個「五星級的家」。

中秋節當日更特意送上燈籠。(趙子晉攝)

出發亞運前,曾泛起「都係採訪寫稿啫」的念頭,都是日常做的事,只是在兩星期內不斷重複又重複,應該應付到,應該吧,但才發現「原來唔係咁容易㗎葉師傅」。除了工作、日常生活外,還是對體能、肚皮的一大挑戰。

我們「杭州小隊」足足早了一星期來到杭州,探探路、熟習地形、熟習巴士班次,每一天也在學習,加上開幕前幾天已有賽事,即使賽程未算緊密,也已開始習慣早出晚歸的新日常,似乎每天也在準備迎接亞運的「地獄賽程」——劍擊、游泳、武術等獎牌大項同時上演,當時真正體驗到亞運是什麼一回事。

+3

每天早上5、6點起身,食個早餐就要趕往場館,午餐不是必然,看看運氣,通常「運氣差」就代表港隊運動員有好表現,完成比賽、再頒獎,完成一切已是晚上8、9點,當時才是體記們的真正比賽,默默地與電腦搏鬥,嘗試以最快速度完成稿件,身體終於回復「知覺」,通常都是晚上11、12點,坐在媒體中心餐廳的一刻,然後回到傳媒村梳洗後,已經是大概凌晨1、2點,然後隔天又回復這個循環,維持了兩星期。

位處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劍擊館,是我今趟亞運之旅中,逗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場館,由未正式開始已感受到無比的壓力,尤其是第一日,因為是全城矚目的張家朗及江旻憓登場,張家朗不負眾望,拿下港隊劍擊史上首面亞運金牌。

張家朗在杭州亞運男子花劍奪金,創下港隊歷史。(林靄怡攝)

當張家朗站在決賽的Podium上與陳海威交手,同事叫我:「你過去對面幫我拎枝鏡同埋電腦呀!」劍擊館的走線十分有趣,記者們要上看台,先要繞出場外內返回場館,同事所指的對面,正是腳程來回至少3至4分鐘的看台。看張家朗的賽事,有時他順起上來,大可以一節內解決對手,所以確實要爭分奪秒。速速飛奔去對面看台,拿着鏡頭與電腦回到攝影位,張家朗的比賽仍未打完,好彩。

這個劍擊館繞圈賽不只一次,另一次是同事漏了帶後備電池,再要行一次相同的路線,同樣是十萬火急。拖着僅睡1小時、晚上8點多也只吃了一餐的身體狂奔,當然是疲累,但卻有種好熱血的感覺,好似好耐無試過如此投入做一件事。

對面正是3樓的看台。(趙子晉攝)

與體記行家不時開玩笑說:「其實體記應該當作極限運動。」瞓得少、工時長、捱肚餓、趕時間,總之就是好攰、好辛苦、好大壓力,但見證運動員們登頂一刻、或者分享他們艱辛下的淚水,記錄這一切,將畫面化成文字,老實說好有滿足感,好好玩。

在訪問運動員時,「今屆會唔會係最後一屆」是其中一條熱門問題,答案大多都是「唔知但當係最後一屆」。換轉是我,我的答案都是一樣,要去到一次運動會,有太多外在事情控制不了,但我希望有機會再去(尤其是看完名古運亞運的簡介後lol)。

亞運亦有記者的襟章,彷彿「記者」也是競技項目之一。(趙子晉攝)
同場加映:人人讚好的MMC名物。(趙子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