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後記|混合採訪區變告解現場 是努力的淚水令故事更動人

撰文:葉詩敏
出版:更新:

混合採訪區有時會被視為「雞肋」,平庸不深入的賽後問題、單調的回答以及短促的採訪時間,比起專訪對讀者而言稍欠吸引力。比賽結束後,獲授權的記者都會以考驗體能的速度,由看台奔往混合採訪區,又或是早早在採訪區「Stand By」,緊緊貼着欄杆等待賽後的運動員經過通道,於「長槍短炮」的鎂光燈下回答幾個或刺痛的問題。
快狠準的賽後問題,看似千篇一律的採訪之外,卻存在我們不同視角的觀察者。這一屆亞運會混合採訪區,對我來說,是觸發香港運動員淚水之地。
01體育記者 葉詩敏 杭州直擊

由未正式開幕展開的沙灘排球王沛林開始,排名按項目先後包括:武術莫宛瑩、場地單車梁嘉儒、田徑呂麗瑤、陳銘泰、吳家鋒、俞雅欣、黃沅嵐、鍾慧欣、霹靂舞B-Boy Think,都在採訪區感觸落淚。

混合採訪區是運動員完賽後最先經過的通道,亦是最貼近賽後真實情緒的地方。(葉詩敏攝)

今屆亞運的採訪區就像是大型告解現場,他們大部分是經歷疫情後的首個運動會,這個「2022+1」的亞洲舞台意義極大,壓力在賽後一下子釋放,又或「爆發」。

連日直擊他們懊悔、失望、悲喜交集的淚水,有時也不太忍心在他們傷感時立即舉機拍照,可是還是要盡責把鏡頭對準他們通紅的眼睛。作為記者也開始詞窮,到底「哭」除了「哭成淚人」、「感觸落淚」、「奪眶而出」等,還可以有多少文字表達方式和形容詞,能讓人感受到一顆顆眼淚的重量?

莫宛螢忍不住落淚,可愛的試圖在鏡頭前遮掩喊樣。(葉詩敏攝)

王沛林的哽咽是5年後再戰亞運卻少了劉梓浩,是想念離世戰友的痛;

莫宛瑩堅持苦練打出創新風格卻難以得到裁判認同,淚水是不甘卻仍相信自己;

梁嘉儒在衝線瞬間已觸發淚水,一面銀牌是正名亦是堅持到底的回報;

上屆奪銅創歷史的呂麗瑤,在終點線難掩失望,在隊友陳銘泰上前擁抱時禁不住落淚,是堅定相信,卻失望而回,「係囉又做唔到」,帶淚走到採訪區留下努力5年的一番感慨,抹乾眼淚後再說一句「我是不會放棄」。

梁嘉儒的淚水,是因銀牌是他正名亦是撐到最後的回報。(葉詩敏攝)

田徑的採訪區內最多的是悔恨的淚水,也許是項目的競爭比起對抗性項目更是鬥自己,與時間、爆發力的鬥爭;輸自己的感覺最難過了。

一向硬淨、冷靜的陳銘泰也罕有流下了失望的淚水。(葉詩敏攝)

一向冷靜沉穩的陳銘泰,以往掛在口邊的「調整技術時期」似乎終於完結,近年再跳入8米的他再戰亞運,7.83米的第6名,失望的淚水是歐洲訓練努力兩年,「過程畀自己100分」,盡力了卻不滿足;

男子接力隊在4X100接力初賽,第三、四棒交接棒失誤被取消資格,第四棒的吳家鋒快步走入混合採訪區,「家鋒!」在他走過面前時叫住了他,怎料他回頭時雙眼通紅,對看時我也呆了半秒才反應過來,他最終沒有停下腳步,淚眼朦朧的雙眼卻已說明一切。

俞雅欣躍出6.50米改寫由自己保持的跳遠港績,眼泛淚光看向觀眾席的教練;取得港隊歷來首面田項銅牌後,於採訪區說到近年經歷腳傷、換教練等迷惘期時「苦盡甘來」,落下百感交集的眼淚;

採訪區僅得3分鐘採訪時間,工作人員有時會在不適當時候介入「圈」你。(葉詩敏攝)

兩名跳高女將黃沅嵐與鍾慧欣先後步入採訪區,同樣流着不甘心的眼淚,「畀多一跳我一定跳到1.8米」,對着錄音咪「一邊當老師一邊練習好辛苦但好值得呀」的黃沅嵐以哭腔笑着說。鍾慧欣未能跳出PB,1.80米仍是近年唯一跳高女將在大賽跳過1.8大關,她拭去眼角淚水堅定說「冇極限,仲有好多」。

跳出今季最佳的黃沅嵐說到苦苦堅持終獲亞運資格時落淚,「好辛苦值好值得」。(葉詩敏攝)

最後這一位,是讓記者最手足無措的一位;在具象徵性的亞運會,外表剛強硬朗的B-Boy Think也落淚了。

手足無措,因為意外,我們都一樣;他對提早落敗,我們對他的淚水。

曾在世錦賽闖正賽的B-Boy Think,沒人想到他會在資格賽止步,他在完賽後返回休息室沉澱、調整心情,卻在採訪區忍不住情緒爆發。觸動他的一句,只是「你在休息室冷靜時在想什麼」;他哽咽落淚說:「嗰刻真係好想爆喊,始終覺得自己⋯⋯放低咗份工⋯⋯一直全心投入呢件事,希望可以代表香港拎到好成績,覺得好對唔住大家」。

型格的B-Boy在人前忍不住「爆喊」,因為對不起自己的感覺最難過。

B-Boy Think的眼淚最讓記者意外,空氣凝結近一秒多。(葉詩敏攝)

空氣近靜止了一秒多,各人的停頓是想不到說什麼,自責的一句「對唔住大家」太苦澀,背負新項目的「歷史」兩個字,我們都知道放棄全職工作專心訓練的他,着實盡力了。

以上眾人的淚水無重量之分,一路以來見證過他們有多努力,直擊他們眼泛淚光、抖着聲線的回應就有多痛心。

亞運會對各人意義有別,獎牌以外,運動員的共同點是為每天全力訓練的自己有所交代,因為懊悔這感覺實在太討厭。這一屆相隔五年的亞運會,記錄了許多悔恨的淚水,也有不少悲喜交集的瞬間,當運動員感謝我們寫下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卻是他們的努力讓敍事更動人,亦是因為他們的真心,才讓記者的亞運會不只是一份工作,賦予意義。